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启功书法研究之五    厚积薄发

(2010-02-14 16:04:31)
标签:

诗歌

红楼

八股

绘画

             厚积薄发

      乔何

 

          启功书法研究之五 <wbr> <wbr> <wbr> <wbr>厚积薄发

          《四季竹石图夏》:雨挟狂风巻地来,离披丛竹压成堆。粗枝大叶粘连处,

                               拉杂摧烧扯不开。

              
           
启功书法研究之五 <wbr> <wbr> <wbr> <wbr>厚积薄发
                   《为黄贵权大夫作册页之二》:孙雪居作黝石丹竹,仆每临之,愧难得其厚重   启功

    我们之所以称启功先生是新时期的帖学大家,是因为这座帖学大家的丰碑,是建立在雄厚的文化基石之上的,他是著名的教育家、国学大师、古典文献学家、书画家、文物鉴定家,是我们这个时代杰出的学术大师、文化伟人。启功先生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学术论著、诗词题跋、书法理论,或者书画创作,文物鉴赏、鉴定等均有高深的造诣,在海内外都享有极高的声誉。他留给我们的,是高耸入云的道德的丰碑、学术的丰碑、艺术的丰碑。先生高尚的人格精神、精深的学术思想和高超的艺术成就,对于我们今天的艺术实践具有极强的时代意义。

书法艺术是东方文化土壤中产生的一朵艺术奇葩,是东方文化的一种典型的艺术表现形式,是人的精神、情感、文化素养的综合体现。它常以优秀的诗歌、词赋、文章、联语和富于哲理的格言、语录为书写内容,涉及到文学、文字学、哲学、历史学、美学、音乐、绘画以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一个人的书法风貌、书法成就与其文化素养密切相关,或者说,书法根植于学问。一个人书法水平的高低,格调的高下,最终取决于他的学养。书法家首先应该是学问家。书法之道,非限于书法而为书法也,必与其人之学问、德业、事功成就、时代特征,息息相关。

    诗歌创作堪称启功先生的一绝。首先,启先生的诗歌很大一部分写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事件,如挤公共汽车、生病住院等,与北京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如《鹧鸪天八首乘公共交通车》(其四):铁打车厢肉作身,上班散会最艰辛。有穷弹力无穷挤,一寸空间一寸金。头屡动,手频伸。可怜无补费精神。当时我是孙行者,变个驴皮影戏人。(《启功丛稿•诗词卷》第102103页)如果不是天天挤车,怎么能写出如此生动的诗歌?其他如《蝶恋花就医》等诗篇也都脍炙人口,皆因其立足于对日常生活的深入体会。其次,启先生写诗常用北京话中的方言词汇,如:“真要命”、“下不去”、“巴头探脑”、“活该”、“铁秤锤”、“这次真完蛋”等等,这就使启先生的诗歌带上了浓厚的北京地域色彩。如《贺新郎癖嗜 》 :“ 癖嗜生来坏。却无关。虫鱼玩好,衣冠穿戴。历代法书金石刻,哪怕单篇碎块。我看着全部可爱。一片模糊残点画,读成文,拍案连称快。自己觉,还不赖。西陲写本零头在。更如同,精金美玉,心房脑盖,黄白麻笺分软硬,晋魏隋唐时代。笔法有,方圆流派。烟墨浆糊沾满手,揭还粘,躁性偏多耐。这件事,真奇怪!”(同上第49页) 把无聊我看着全部可爱心房盖还不赖等北京话中的口语句式插入旧体诗中,既使诗歌最大限度地贴近了日常生活情状,又充满了古典式的智慧和幽默,使诗歌读起来带有浓郁的京味儿。启先生在《启功絮语》一书的序言中曾说:“我这些胡说的语言,总舍不得抛掉‘韵’,我所理解的韵,并不专指陆法言‘我辈数人,定则定矣’的框框,也不是后来各种韵书规定的部属,只是北京人所说的‘合辙押韵’的辙和韵,也就是念着顺口、听着顺耳的‘顺’而已矣 ! ”(《启功丛稿•诗词卷•自序》)可见启功先生是有意识的用北京口语进行旧体诗歌的创作,从而也赋予旧体诗歌新的生命力和独特的魅力。

 启先生以深厚的旧学渊源为底蕴进行诗歌创作,读启先生的诗,我们可以深切的感受到古代文化传统的深厚内涵和强大张力,不论是词汇、用典、对仗等语言、形式、学力方面,还是立意、格调、韵味等情感、气质、才情方面,都体现出一种对于古典传统的臻于化境的继承。启功先生的诗带有一种清风明月般的古典美,让人体会到中国数千年诗歌精神的博大,感受到数千年人文传统的厚重,感到这一人文传统与我们的血脉相连。启功先生经常应邀参加北京文化界乃至全国文化界举办的各种活动,写下不少纪念性的诗词,如《商务印书馆建馆一百周年纪念为民族昌盛,文化兴隆之庆》:叔世奇勋在启蒙,古今文化的沟通。十年曾历尘沙劫,终见重光净太空。再比如《如梦令•中国历史博物馆八十周年纪念》:“历史不能割断。今古年经亿万。文化五千春,处处繁荣灿烂。多看,多看,民族光辉无限。北黑东青西白,三帝俱成陈迹。代表数炎黄,曾以中原为宅。改革,改革,子子孙孙有责。” 有学者这样称道启功先生的诗歌及其所代表的文化精神:“此天地之道,浩浩流行,生生不息,这是立诗之本,也是立人之本,更是立国、立天下之本,这根本源于宇宙之心,呈露于诗人之笔,它是对己、对物、对一切,那不可颠扑的一片赤诚!”启先生的书法正是体现出一种天然浑成的古典境界,其作品运笔精致、结构严密,有评论家认为:“启功先生是一个象征,一个尽可能在认同精致的东方古典精神的前提下将有限的变化与个性魅力展示于当代社会的小心翼翼者的象征。启先生的书法由不可分割的三个方面构成:功力、修养、个人风格。论功力,不论用笔的自然协调性、稳定性、周全性、饱满性以及含蓄程度,或是结构的安详与变化,都非常出色。 …… 如果仅局限于传统范畴来探讨当代书法的得失,启功先生应是一个基准型人物和价值衡量尺度。”

启功先生曾于 50 年代为《红楼梦》作注,是解放后该书最早的注本。《读〈红楼梦〉札记》一文,显示出启功先生对这部古代名著独特的观察。如指出按清代旗下规矩,林黛玉是不能嫁给贾宝玉的,因为姑表亲不能犯骨肉还家的禁忌。这一见解至今还被人称道。文章还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对《红楼梦》的虚构艺术作了鞭辟入里的分析,深得个中三味。《〈红楼梦〉注释序》以提问的方式点出了红学研究的几个极有价值的命题。著名红学家冯其庸先生在《启功先生论〈红〉发微》一文中高度评价启功先生的《红楼梦》研究:启功先生是著名的文史专家、书画大师、古书画鉴定大师,又是红学专家。启功先生还是清宗室,于满族的历史、文化、习俗、掌故的熟悉与研究,更具有权威性。由于以上这许多方面的特殊条件,所以启功先生对《红楼梦》的研究更非一般人所能及。特别是关于满族的风俗习惯,《红楼梦》中关于真假、虚实以及有意回避清代的种种写法,启先生更是发人之未发,对红学研究启迪甚多。冯其庸先生认为,启先生的《红楼梦》研究,涉及版本文物、时间年代、典章制度、人名地名、服装服饰、社会习俗、亲友家世等重要问题,澄清了许多似是而非的问题,对《红楼梦》的校注,开创了古典小说校注的一代风气。可以说,启功先生对《红楼梦》的研究堪称典范。
  启先生对八股文的研究有着独特的贡献。八股文作为明清社会官方规定的应试文体,随着清末科举的废除及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这一曾经盛行五百年、深刻影响中国古典散文创作的文体逐渐销声匿迹,后人对其已经莫辨其详了。启功先生的长文《说八股》是今人研究八股文的一个极富价值的成果,文章用轻松自如的文字对八股文的源流、形式、规范、写作技巧、编选与评点进行了细致的考察与深入浅出的解说,不仅使人清楚地了解了八股文的特点,也说明了八股文的盛行对文学、文化和人们思想观念的重大影响,《馆阁体》的出现不能不说与八股文有着密切的联系。

启功先生在绘画艺术上取得的成就,一点不亚于他的书法。先生的绘画作品画中有诗,独具风神,隽永典雅,意境深邃,将传统的文人画推向了极致。启功的国画,墨彩丰富,层次分明,矫然灵动。他的画很讲究感情表述,线条深沉,内容丰富,耐人寻味。他的绘画功力扎实,且个性风格鲜明,绘画饱含传统文化的因子和深厚的笔墨功力。在拜识陈垣先生之前,启功已经潜心学画多年了。用现在的说法,他其实首先是一位画家,而且是传统画家,主要画北京民国时期流行的吴镜汀一路山水画,非常秀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