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书法批评的批评]之八 评李刚田书作

(2009-06-28 07:47:38)
标签:

李刚田

书作

[书法批评的批评]之八

          书法批评切忌吹捧

                  ──评李刚田书作

                   曹利华

 

 

李刚田是我很敬重的一位书家,特别是他的篆刻已达到相当的水平。虽然在观点上我们产生过一些分歧,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是近期的《书法报•五体十家》(2009617期第23页)上刊登了两篇评介李刚田楷书的文章:一篇是李大木的《上善之水低处流──李刚田楷书管见》,另一篇是云平写的《通才取变风规自远》。对李刚田的作品作了不适当的评价,大有吹捧之嫌。现在我们来看看报上刊登的李刚田的作品:

        [书法批评的批评]之八 <wbr>评李刚田书作

        [书法批评的批评]之八 <wbr>评李刚田书作

说李刚田的字比较平正,平稳这是公允的。看得出与北魏的写经作品有一定的继承关系,如北魏时期的《摩诃般若波罗密照明品第十》,见图:

        [书法批评的批评]之八 <wbr>评李刚田书作

        

         敦煌遗书中北魏时期写经作品《摩诃般若波罗密照明品第十

 

作品都是折锋下行、末端加重,收笔处形成垂露状态。但是经典的写经作品的主要特点是:有的捺画在短促的行笔过程中完成了一波三折的变化,如“般”、“波”、“使”等字,改变了许多写经作品一味粗俗化的倾向,而具有了典雅之意。

由于李刚田主要是搞篆刻的,因此对篆书笔法十分熟悉,其基本特点是均衡,不仅笔画均衡,结体也均衡。从篆书发展到汉隶,汉字的线条发生了质的变化,主要有两点:一是线条从曲线转变为折线,二是结体从匀称转变为波势(线条结构的变化)。现在有一种趋势将汉隶的蚕头燕尾去掉(张海等人也是如此),妄称是创造,将这种简单的方法用在隶书上勉强可以,但会变成刚性有余,柔性不足。但是以这种笔法用在楷书上那就会留下很大的遗憾,整个线条就会变得僵直而缺乏生气。蚕头燕尾是不能轻而易举去掉的,它是汉字发展进程中极为重要的一步,是汉字波势的起源,是通向楷书不可或缺的桥梁。孰不知从书法发展史的角度来看,晋楷、魏楷和唐楷是绕不过去的,因为正是这三个阶段,完成了书法从汉字到艺术的过程:晋楷完成了汉字从“形质”向“妍美”的飞跃,魏楷使书法的“形质”和“妍美”达到了统一,而唐楷最终完善了汉字艺术的法度,是书法发展的顶峰。跨越了晋楷就不懂书法的美,不进入魏楷很难体会书法刚柔相济的美,脱离了唐楷就无法把握书法规律的美。

李木马评介李刚田的书法用了“上善之水低处流”这样的标题,指的是李刚田的字一改常态的左低右高为左高右低(张海也是如此)。怎会出现这种现象的呢?记得我小时读私塾的时候,老先生就向我吼过:“写字不要杵,而要写!”为什么要“杵”,就是想要把字写得有力量,而又不会运笔,于是就“杵”,不妨我们用竹尖来试写一下,就会有体会。如果在长期的书写过程中,不适当地将笔杆过分外倾运用逆锋,也会出现这种情况。李刚田的楷书确实还比较端正,但是线条的僵直,缺少变化是致命的弱点,所有的捺画、走之都变成了斜线,无法变成斜线的竖弯钩几乎都成了败笔,如“风”、“羌”、“凤”、“飞”、“乱”等。可是李木马却做了如下的评价:“其书作的线条少有粗细的悬殊对比,更超越了浓淡、干湿、大小、粗细、欹侧等技巧层面(非不能,实不为也)达到一种全新的境界。即用普通的笔,平常的墨,以平常的心写平常的字。此时,书家的思想便自然地靠近书法的本质与核心。李刚田先生的楷书,每一笔都耐人玩味,充满力量和质感,像一截古木,如一段巨石,似一道溪流,若一缕烟霞……结实又灵动。”所有的技法都不要了,线条板滞无变化,却说达到了“一种全新的境界”,既然什么都平常,怎么就“靠近书法的本质与核心”,说线条“充满力量和质感,像一截古木,如一段巨石”、“ 结实”还算中肯,但是说它“似一道溪流,若一缕烟霞”、“灵动”却不着边际了。云平在他的评论中说:“李刚田先生的楷书初学赵孟頫,复学褚遂良,再后来学晋唐写经体、魏唐墓志及近代赵之谦、于右任诸家,涉猎之广,令常人难以现象。”说他“学晋唐写经体、魏唐墓志”还符合实际(但是否学到家则是另一会事),说他的书作中有褚遂良、赵孟頫、赵之谦、于右任的影响,那实在是太离谱了,而他的书作恰恰需要这些养分来滋补。

我们看看历史上的书法大家,哪一个不是从晋楷、魏楷和唐楷入手,哪一个不是诸体皆善而最后形成自己的风格特征。书法的构成元素是最简单的线条,它在汉字向艺术发展的整个过程中逐渐形成丰富的质感,少掉了某一个阶段的“量”,就会损害它的“质”。现在我们看到相当多的缺“韵”(晋韵)少“法”(唐法)、所谓以篆入隶的隶书、以隶入楷的楷书,一味恣肆放纵,蓬头垢面,或是毫无波澜,单调乏味。既无劲利爽捷、遒劲凝练,又无飘逸俊秀、妩媚多姿,离烂漫茂美、气势宏大更是千里。

实事求是的批评是一剂良药,无谓的吹捧有害无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