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书法批评的批评]之六 评张旭光书法艺术(下)

(2009-06-15 09:24:38)
标签:

张旭光

书法艺术

[书法批评的批评]之六

        一个时代的缩影(下)

    ── 评张旭光书法艺术

  曹利华

三、躁动中的失控

    我之所以将张旭光的书法定位为“狂躁”,来源于我手头的这本《中国美术馆名家系列作品集•书法卷张旭光》,其中大部分作品给人一种狂躁不安的感觉,但当我又看到后面少量我所喜欢的作品时,又有一种爱不释手感觉,这两种反差极为强烈的感情,困扰了我许久。从创作年代来看,除了我所喜欢的手札《断手记》为2006创作和储光羲《山泉》为2005年创作外,其他都是2007年的新作,这我就更加困惑了,这明明是在创新呀!再看看他从2002年到2005年发表的文章以及在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宣传工作会上的讲话《读书临帖悟道创作》。我几乎不敢相信这是同一个人。这到底是在创新?还是在倒退?“自述”传言中称撕毁了以往的许多作品,特别是行书,感慨自己没有及早临写篆书。我想还是从具体的作品入手,来探讨一下书法的走向,是狂躁?还是创新?

          [书法批评的批评]之六 <wbr>评张旭光书法艺术(下)

          [书法批评的批评]之六 <wbr>评张旭光书法艺术(下)

         

                         张旭光       《春归风静五言联》

 

这幅作品被放在《作品集》的首页,可见书家对该作品的重视。看得出书家是想在不经意中创造神奇,但是“不经意”往往是在“经意”中才能创造出来的,“经意”不是“随意”。“春”之线条僵直,“归”字左旁柔弱,右旁草率,“花”、“见”重心不稳,“落”、“常”上下失衡等等,至于点画在线条中的流动完全被重重的墨线淹没了,看到的只是下意识的狂躁。再看一幅《李忱诗句》:

 

            [书法批评的批评]之六 <wbr>评张旭光书法艺术(下)

            [书法批评的批评]之六 <wbr>评张旭光书法艺术(下)

           

                            张旭光           《李忱诗句》

                              释文: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这幅字给我的感觉,只是线条的左右摆动,“岩”字草写,用了极为生僻的古字“巖”字,而古代作为“巖”的异体字“岩”,早就通用了,曹植《洛神赋》中就有“覩一丽人,於岩之畔”句,这除了故弄玄虚之外,还有什么作用呢?下面的“万壑”草书连写,简直就是纠缠不清了,“万”字有谁能辨认得出来?书法的学问绝对不是表现在这里。接着是胡涂乱抹,线条之美荡然无存。还有《陆游诗句》一半枯笔,一半浓墨,章法极为单调。再有李白《秋浦歌》整篇由右向左倾斜,人们只能歪着脑袋才能看清,怎么能让人产生美感?

    张旭光是一个悟性很高同时又兼有较深理论的书家,是当今屈指可数的人才。他的不少作品离经典已为时不远。但是当我看到了这一部以最新姿态面世的书法集之后,我被惊呆了,为之扼腕。想到张旭光所说的“到位”与“味道”之谈,曾对书界产生过不小的影响,但是我们今天所见到的作品“到位”了吗?不“到位”必然就“变味”了。这里我们必须清楚一个观点:“颠”、“狂”之灵感,不是故作姿态,而是经过漫长的理性与感性交融所产生的结果,离开了这个过程,那只能是真正的疯子,张旭、怀素的作品说明了一切。只有做到了笔笔“到位”,才能产生字字“有味”、行行“有味”、通篇“有味”,这里没有捷径,只有甘苦。

    当今多元化的时代,需要多样化的书法作品,来满足人们日益丰富的审美需求。但是书法经典必定是以“二王”风范作为基础,纵观历史,哪一个时代书法风格的变化不是从这个基点申发出来的?如果要想攀登这座书法经典高峰,偏离了这个基点,任何创新只能是空中楼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