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书法批评的批评】之二 观张海书法作品

(2009-05-10 17:46:06)
标签:

张海

书法作品

[书法批评的批评]之二

 

        误把划痕当笔意

                ----观张海书法作品

      曹利华

【书法批评的批评】之二 <wbr>观张海书法作品 

 

《书法导报》(2009.4.1515期)刊登了张海的一幅书法作品:对联“退一步想,留几分心”(见图)。如果作为探索,发表这样的作品,也未尝不可,因为书法作品确实存在着很大的见仁见智的空间;但是这幅作品大有引领的作用,是作为《创造力的实现——张海书法展》代表作的姿态面世的,而且有张海的“创作自解”:“结构不工而工,章法不贯而贯,自觉有点新意”。还有孟会祥的“编者赏析”:称“非功夫才情副在笔端,胜券在握,岂敢措手?”口气很大。这样,就不能不对这幅作品认真解读一下了。

用笔为书法第一要义。而其中最忌讳的是抛筋露骨,凡用笔过刚过方,诸如钩趯处浮薄(如“几”的竖钩)、收笔处虚尖飘忽(如“步”、“分”末笔)、中间过笔处空怯(如“几”的中竖)等等。由于用力不均,笔尖分叉,中锋与副毫失调,于是就出现了划痕。这与逆势涩进、沉着顿挫而在点画中产生的富有节奏的质感有着本质的差别。古人云:“锋若不藏,字则有病”(徐浩《古迹记》),“最忌用意装饰,便不成书”(黄庭坚《论书》),“贪急趋取势,不求顿挫,其失草率”(江潭《书法管见》),这种划痕在本作品中随处可见,而孟会祥在“编者赏析”中却作出这样的评价:“逆锋力顶,裹束披散,又纯粹碑派手段”。汉碑乎?魏碑乎?我们看不到任何的继承关系。正如宋曹在《书法约言》中批评的那样:“恣意挥运,以少知而自炫新奇,以意足而不顾颠错,究于古人妙境,茫无体认,又安望其升晋、魏之堂乎!”

在章法上真是“不贯而贯”吗?对联的审美,在下意识上是要竖起来看的,头重脚轻是这幅作品的明显不足,“一”与“步”的连写以及“步”的末笔和“分”的笔画弱化,更加重了这方面的缺陷。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将“一”和“步”分开,“步”回到第三的位置,“一”从右角引带至“步”,这样上联的重心立刻下移,这正好与下联的上重下轻的结构相协调。然后将字画稀少的字,如“一”、“分”、“心”从逆笔涩势上加重分量,我想同样可以获得较好的审美效果。当然,这样是否就走入俗套了呢?我想不至于,关键要看我们的笔墨功夫。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在章法上不会留下这么大的遗憾。艺术必须创新,但是创新必须建立在坚实的继承传统的基础之上,只有这样“创造力”才真正能得以“实现”。

在内容上,此联也值得商榷。对联的警示作用很强,或咏物言志,或抒情寓意,或缅古叙怀,或扬善抑恶。但是这幅对联却是“退一步想留几分心”。这在为人处事上不能不说有一定意义,但是消极的成分太浓重了。我让不少人看了此联,大家的第一反应是:“此人心计太重,不可深交。”这幅对联无形将书者与观者拉开了距离,并且告诫人们与人交往要处处谨慎小心,要留点心眼。宣扬这样一种处世哲学,与我们当今要建构的和谐社会协调吗?书法不能只看笔墨功夫,特别像对联,内容在作品中占有很重的分量,我们必须弘扬积极、健康、友善的内容,让社会多一份温馨,多一份关爱。

我至今还保留着学生赠送给我的一副张海的书法作品,反应了我对一位在书坛辛勤耕耘了几十年的书家的敬重。写这篇短文并不是想对张海书法作出什么评价,也不怀疑此次张海书法巡回展的成功。在呼吁书法出经典、出大家的今天,大胆的探索是必要的,但是怎样的作品才称得上是经典呢?我对这幅作品的解读是否有误?有待大家的批评。

附张海书法作品:

 

                      【书法批评的批评】之二 <wbr>观张海书法作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