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试谈碑学与帖学----兼论碑学大家郭沫若(上)

(2008-07-10 10:46:57)
标签:

书法

郭沫若

                     试谈碑学与帖学----兼论碑学大家郭沫若(上)

                          试谈碑学与帖学

                          ──兼论碑学大家郭沫若    

                            曹利华 乔何

《书法报》分两期发表了帖学、碑学“五人谈”,很受启发。这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因为碑与帖的风格特征如果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界定和规范,那么对书法的学习、创作和评价都会造成很大的困难。

这里我们首先要对概念重新明确一下:所谓帖学,是指崇尚魏晋以下,如钟繇、王羲之、颜真卿等书风体系的学派;所谓碑学,是指是由于清代的阮元,提出了南北书派,即《北碑南帖》论,后经邓石如,包世臣,康有为等人竞相发挥,便形成了与崇帖对峙的尊碑学派。

帖学与碑学作为学科的确立比较晚,但是帖学与碑学的存在却很早,从起源的角度可以推至文字的初始阶段,但是作为两个书派的明确出现,那就是南北朝时期。北碑南帖的出现有其发展的历史、文化、经济、地理等等背景的多种因素,但是从艺术发展的规律以及人的审美需求来看,这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西方古希腊时期提出了美是“和谐”的观点,即优美;到了古罗马时期则提出了非“和谐”的美,即“崇高”。这相当于中国先秦时期《周易》中所提出的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碑学之美就是阳刚之美、崇高之美;帖学之美就是阴柔之美、和谐之美。前者由于形式的怪、丑,必然有一个从痛感向美感的转化,如康德所说:“先有一种生命力受到暂时的阻碍的感觉”,然后有一种“更强烈的生命力的洋溢迸发”。碑学往往用一种违反常规的点画形式来表现深层的内心感受,由于形式的怪、丑,必然先引起人们异乎寻常的感觉,一旦当人们深入地感受到艺术内涵的真实意韵时,就会引起心灵的震撼。而帖学则不然,内容与形式是和谐的统一,作品传达给人们的是直接的美感,因此会很愉悦,很享受,它没有一个心理的转换过程。碑学和帖学是书法艺术的两种最基本的形态,二者的关系是:碑是发展,帖为基础;碑帖关系,二者互补;碑学帖学,看谁为主。

在现代书法史上,虽然受碑学的笼罩,但是真正称得上碑派大家的却屈指可数。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概念的不确定性。我们在提到碑学这个概念时,内涵往往十分宽泛,有时指西汉的石刻,有时指东汉的石经、碑刻,有时指南北朝时期的南碑和北碑(魏碑),甚至是唐碑、宋碑……。由于所指不明,所以在谈碑学时都是各说各说的,在谈到“帖学与碑学用笔上的异同?”时,更是十分模糊。由于碑学内涵的不确定性,必然造成审美判断的游移和模糊。例如汉碑,它由篆书发展而来,具有金石气,并有中锋和侧锋并用的特点,但是汉隶毕竟只是汉字发展进程中的一个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优秀的的碑派和帖派都应该具有汉隶的韵味,因此这不是区别碑派和帖派的根本所在。如阮元、包世臣、康有为所论,碑学和帖学的形成应该在魏晋之后(规范汉字的真正形成,晋楷的出现),即南北朝期间,也就是北碑(魏碑)和南帖的形成。晋楷和唐楷虽然有所区别,但是它们都具有典型的帖派特征,而与此具有明显区别的是另一种楷书,那就是魏楷(魏碑)。因此我们区别碑学和帖学就有了明确的尺度:具有明显魏楷(汉隶与魏碑一脉相承)特征的楷书、行书、草书我们称之为碑派,而与“二王”系统相联连的各类书体我们称为帖派。

碑学与帖学本身是互补的,没有绝对的碑派,也没有绝对的帖派。确定书家为碑派还是帖派,只是以书家作品的整体风格(而不是就其一点,或某一时期的书风来定),以及能代表其最佳成就的作品来判断。

在现代书法史上,碑学成就最突出的,郭沫若与沙孟海是可以相提并论的。但是沙孟海更多的是对金石气的营造,而与北碑的整体风格仍有一段距离。而郭沫若虽然对北碑有所弱化,但是就其书风的整体风貌以及与同时代的书家相比,无疑他的碑学成就更为突出一些。

有人提出于右任和林散之是碑派大家,我们在《两颗璀璨之星》一文中已经明确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只要我们将他们的代表作与郭沫若的代表作加以比较,问题就一目了然了。(见图1、图2、图3

 

         试谈碑学与帖学----兼论碑学大家郭沫若(上)   试谈碑学与帖学----兼论碑学大家郭沫若(上) 

 

 

                  1于右任书《心经》1953年)  2林散之书张继诗(60年代)

         试谈碑学与帖学----兼论碑学大家郭沫若(上) 

    

      3 郭沫若 书《满江红 •颂延安》(60年代)

     碑学如“铁马秋风冀北”,追求阳刚、雄强、气势;帖学如“杏花春雨江南”追求阴柔、妍美、意韵。笔法上,前者点画峻利,迅起急转,纵横倚斜,疏密自然,侧锋取势,方意必现;后者点画精到,有急有缓,笔意蕴藉,含蓄婉转,中锋为主,圆润灵便。郭沫若当属前者,而于右任和林散之当属后者。凡是书法高手,必定对碑学和帖学都有把握的能力,而最终形成自身的书法风格,往往与书者的性格、情趣以及所处的时代、环境等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以下我们就郭沫若的魏碑书风予以概述,并进一步了解碑学与帖学的关系及其特点。

革命情怀与书风的形成。

郭沫若年青时期就受苏东坡书法的影响很深,他认为“《灵飞经》(董其昌)还可以忍耐,但总是一种正工正楷的书法,令人感觉着非常的拘束。但一和苏字接触起来,那种放漫的精神和从工笔画移眼到南画一样了”。苏字的“不用中锋,连真带草”的简捷写法特别符合当时社会变革的潮流,郭沫若从中得到很大的启发,深受其影响。19271928年间所写的《民生治国》五言联(见图4)已基本形成碑派特征:厚重生涩,苍劲挺拔,舒展开阔,自然大气。书之内容与书之形式的高度统一,表现了一个革命者的雄强气概。郭沫若始终将艺术与人生紧密相连,他说:“艺术与人生,只是一个晶球的两面。和人生无关系的艺术不是艺术,和艺术无关系的人生是徒然的人生。问题要看你的作品到底是不是艺术,到底是不是有益于人生。”抗战期间,郭沫若写了相当数量的书法作品,或为抗战宣传的需要,

       试谈碑学与帖学----兼论碑学大家郭沫若(上)      试谈碑学与帖学----兼论碑学大家郭沫若(上)    

       4     郭沫若《民生治国》五言联                5     郭沫若《东坡句集联》

的需要,或为抗战捐款义卖,书法作品从形式到内容贴近现实,贴近民众,与大众同呼吸共患难。《东坡句集联》(图5)同样是涩重苍厚,笔力雄健,一腔热血,疾厉昂扬。“书法风格的形成,不是群体化的流行,而是卓而不群,它标志着书法家艺术的成熟。”(《中国书法家全集•郭沫若》55页)书法作为线的艺术,它是以经过笔画化的最小元素(线条)构成一个有意义的汉字书法作品,例如“一”字。(拙文《书法与书法美学》2001年《书法报》第3738期)它的概括性非常大,这种线条的抽象是以丰富的社会内容和主体的丰富情感为基础的。笔法的方圆、正侧、提按、润涩,结构的奇正、疏密、虚实、向背,无不是书法内容的形式表现。一个书法家的风格的形成,即采用怎样的笔法和结构,都与他的生存背景以及他的生活态度密切相关。纯形式的玩弄是不可能形成艺术风格的。

诗人气质与书风的高扬。

郭沫若是诗人,他总是将情感与理智、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统一在他的书法作品中,因此他的书作具有极高的品位。他擅长行草,在奇拔豪迈的笔墨中散发出刚劲雄壮的阳刚之气,给人以奋进、向上、永不退缩的鼓舞。他于1960年写的《重庆行十六首》之一《飞越秦岭》:“群山界秦蜀,宛转万龍遊。海拔四千米,天高一指头。雪涛眉上湧,雲海望中收。瞬息巴渝到,嘉陵绿似油。”(6)

 

            试谈碑学与帖学----兼论碑学大家郭沫若(上)  

           6 郭沫若书《重庆行十六首》之一《飞越秦岭》

当时正是困难时期,诗以压倒群山之气概,鼓舞人们的斗志。书作笔墨厚重,内擫外拓,深厚凝重不失刚劲爽利的气韵。内擫,指意在收敛的笔势;外拓,指意在放纵的笔势。沈尹默说:“大凡笔致紧敛,是内擫所成;反之,必然是外拓。后人用内擫外拓来区别二王书迹,很有道理,说大王(羲之)是内擫,小王(献之)则是外拓。试观大王之书,刚健中正,流美而静;小王之书,刚用柔显,华而实增。”并指出:“内擫是骨(骨气)胜之书,外拓是筋(筋力)胜之书。”魏碑为“小王”书风发展而来,从内擫(为主)发展为外拓(为主),书法的力度增强了,适合表现人的阳刚之气,魏碑适应了这种情感表达的需要。从此碑学与帖学就成为相互作用而又相对独立的两种书法风格。郭沫若融帖为碑,取内擫,逆势发笔入锋,紧劲含蓄;取外拓,在有限的结构、面积里,外撑开张,高亢飞扬。诗情与书意融为一体,丰富而又协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