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个普通知识份子的回忆(十一)

(2007-10-18 07:20:30)
标签:

人文/历史

         艰难的历程

              曹利华

 

    当年把美学捡起来,说来容易,做起来却非常艰难,除了脑子里所形成的美学观点和著作名称外,所有的有形资料都荡然无存,文革期间的政治形势除了尚有一丝的活命哲学支撑外,还想搞什么学术研究,那不是傻子,也是疯子。

    现在形势变了(当然还会有曲折),储存在脑海中的梦想被激活了,我就像获得了新生一样,如饥似渴地要把丢失了的再找回来。

    幸好当时北京的旧书店很多,东单、西单、琉璃厂都有很大的旧书店,我利用节假日,甚至在没课的时候,就骑着那辆破自行车穿梭于各个新旧书店之间,就像饥饿的鸟觅食般地寻找着每一本丢失的书。每当我找到一本所需要的书时,我都会倾其所有将它买回来,如获至宝。我记得很清楚,“文革”结束不久,我就在东单一家旧书店买到了一本《马克思列宁主义美学》,这是我在大学期间就读过的一本书,它是当时苏联学者瓦"斯卡尔仁斯卡娅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的讲稿,60年由人大出版社出版。这本书,现在看来虽然存在许多问题,但是它让我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接触到了西方美学史,以及初步了解了当时苏联有关美学的论争,所以印象比较深,这本书的重新获得真让我喜出望外。

    当然,大量美学资料的获得,还是从北京图书馆里阅读到的,只要能挤出时间,我就一头扎进图书馆,从早上九点开馆到晚上九点闭馆,拼命地抄笔记,做卡片。中午,我就在图书馆斜对面的一家延吉拉面馆吃一碗拉面,由于面量比较大,虽然吃下去很难消化,很不舒服,但是维持的时间比较长,每天我就坚持这一顿,既省时间又省钱。

    经济上的拮据,一直困扰着我们这个四口之家,每到月底不是断火就是断粮。我清楚地记得,月底为了买煤,向隔壁工人家庭的邻居借过两块钱;为了买粮,我带着一只小闹钟,跑遍了市区的旧货商店,直到了崇文区才脱手,实际上它只比西城多卖了一块钱。平时家里有什么就买什么,卖得也差不多了,最惨的时候,连外祖父给我的一件很有纪念意义的棉大衣也被我买了,换得了四块钱,维持了月底最后的几天日子。但是,这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最后我和爱人商量,想把五岁多的小女儿送到上海姐姐家,姐夫当时是上海卢湾区委常委,经济条件相对好一些,姐姐的孩子都比较大了,婆婆可以帮助照看一下,我把这个意思告诉了姐姐,姐姐同意了,她是一位为别人,特别是我,什么事都愿意做的人。我托人把小女儿送走了,心里留下了无限的歉疚和悲哀!

    女儿送走了,儿子由妻子天天带着上学,一日三餐也都由妻子安排,我可以说除了处理学校的一些事务外,所有的时间都花在美学资料的梳理、思考和写作上了。

    每周一次的和老友丁维忠的美学探讨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往往从白天持续到深夜,对美的本质、美的形态以及各派观点的争论进行深入的探讨和论证。老丁对美的形态的见解具有开创的意义,对我的帮助和影响很大。

    在我通读了六本《新建设》编辑部编辑的《美学问题讨论集》之后,我对各派的观点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同时也让我深入思考各派观点对峙的症结所在:吕莹和高尔太的主观论,指艺术还说得过去,自然的美、社会的美显然概括不进去了;蔡仪的客观论,指自然界的形式美还可以,艺术美、社会美就讲不通了;朱光潜的主客观统一论,说客观是条件,主观是关键(鉴赏),如果是指艺术还有一定道理,自然美和社会美就不是那么简单了;李泽厚的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论,在探讨美的本质问题上,具有突破性的贡献,但是当谈到形式美的问题时,却又与自己的观点相悖,在谈到艺术作品时,却又混淆了第一性的存在(物质)和第二性的存在(意识)。总之,各派的观点都有其相对正确的一面,但也都存在理论上的欠缺和不足。

    美到底是什么?如果不从人的本质入手,是无论如何也解决不了的。这是我长期反复思考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是我考察美的本质的出发点和中心点,这在我的一系列的美学论文和著作中都体现了出来。正如我的导师蒋孔阳先生为我的第一本美学著作《美学基础知识》所写的《序》言中所说:“人总是要提高的,总是要向上的。原始人把粗陋的石块磨制成工具和用具,力图把它磨制得尽量地圆润光滑,不仅便于使用,而且使人心爱和喜欢。这就是人类最早的审美意识的诞生,和人之所以为人的那种不断要求提高,要求向上的本质,是分不开的。正因为这样,所以爱美是人的天性,美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表现。人类能够从猴子发展成为人,能够从野蛮人发展成文明人,都和人的这种爱美的本质联系在一起。曹利华同志的《美学基础知识》一书,从人的本质出发来探讨美的本质,认为‘弄清人的本质是弄清美的本质的关键’,我认为抓住了问题的要害。他从这一点出发,来探讨美学中的一系列问题,自然也就能取得一些比较好的成绩。”

    那么,论争的症结点在哪里呢?无疑是自然美,自然美是客观的,与人又有什么关系呢?原苏联著名美学家格"尼"波斯彼洛夫在他的《论美与艺术》一书中,将自然美分为无机自然界的美、动物美、植物美和宇宙美四类,他认为自然美就是客观的自然的形式美,与人无关。我阅读了大量的艺术起源的资料,原始人对色彩和线条的认识都是与其生活的阶段、环境密切相关的, 比如红色与原始人对火和血液的认识和把握有关,鸟纹、鱼纹、兽纹等线条的出现与原始人的渔猎活动有关。总之早期人类对形、色的美感来源于对事物功利价值的抽象。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我提出了自然美的两种属性的观点:即自然美的本质属性的社会性和自然美的形式因素的自然属性。所谓自然美的本质属性的社会性,即以自然物的形式美显现人类社会生活的美,如金黄的麦穗显现农民劳动的智慧;所谓自然美的形式因素的自然属性,即自然物的形式美,如金黄的麦穗。这样就基本解决了自然美的争论问题。之后我发表的《试论自然美》(《西北大学学报》1985年 2期)就是对这一观点的深入论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