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庄子以“气”为核心的美学思想
曹利华
庄子,名周,战国蒙地人(约公元前369—前286,或前289年),略后于孟子。
《庄子》一书汇集了庄子及其庄子学派的著作,传统说法,认为《内篇》为庄子所做,《外篇》、《杂篇》为庄子学派所作,也有的学者提出了完全相反的看法(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但就其基本思想来看,《庄子》的观点是一致的。我们谈庄子的美学思想是以《庄子》全书为依据的。
道家的美学思想从老子发展到庄子已形成相当丰富的内容,它从哲学的高度来阐述主体与客观的审美关系,强调创美中主体自由自觉的意识,强调人的作用,把美学上升到人学的高度,这就是为什么道家美学思想对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和艺术创造会产生如此深刻影响的真正原因。以下分三个问题来论述。
一美的本质论
在庄子来看,美到底是什么呢?
1.“美者神奇”。
“神奇”是美的特征。“神奇”又指什么呢?庄子说:
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徒,类属。此句是说:如果生与死是属于同一类的),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神奇,其所恶者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知北游》)
“神奇”在庄子那里并不神秘,人们之所以把称美的视为“神奇”,把所厌恶的视为“臭腐”,是因为“神奇”表现为“气”的聚积,表现为人的生命;而“臭腐”表现为“气”的消散,表现为人的衰亡。因此“神奇”向“臭腐”的转化,“臭腐”向“神奇”的转化,关键就在于气的“聚”和“散”。这里,庄子显然是把人的生命力作为“神奇”的尺度,而生命力就是“气”的充足。作为我国民族特性的“气韵”美的滥觞可以在这里找到根据。《淮南子》中论人的美,“气为之充,而神为之使也”(《原道训》)。王充论文之感人,在于“诚见其美,欢气发于内也”(《佚文篇》)。曹丕则明确提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典论.论文》)。顾恺之论画强调“以形写神”(《历代名画记》卷五),表现人物的内在精神:“四体妍蚩(yan
chi,美丑)本无关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世说新语·巧艺》)。谢赫论画“六法”的第一条就是“气韵生动”(《古画品录》)。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则是全面地论述了艺术创作时“神思”的特征。书法上,李世民提出“神气冲和为妙”的观点:“心合于气,气合于心”,“思与神会,同乎自然”(《佩文斋书画谱》卷五),张怀瓘认为“深积书者,惟以神彩,不见字形”(《书法要录》卷四)。诗歌创作上,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提出“气贵雄浑,韵贵隽永”(同上,卷一),王国维在气质和神韵的基础上提出了“境界”说,强调以自然景物来表现人心的喜怒哀乐,有真感情,才有真境界。戏剧家李渔说:“一花一石,位置得宜,主人的神情已见乎此矣”(《闲情偶寄·居室部》)等等。
老子谈“气”在其言论中只有两处,即第十章的“青气致柔”和第四十二章的“冲气以为和”;而庄子论道必谈“气”。“气”之所以对中国美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就是因为它从哲学的高度涵盖了美的本质。“气”对于人来说,就是生命、活力,人体美、人性美、人格美缺乏了生命与活力也就不美了;对于艺术美来说,就是要表现出人的生命与活力,无论书画、诗词、园林都是如此。“气”在庄子那里不仅是一种精神力量,而且是一种物质力量。
从庄子提出的“通天下一气耳”的观点中,明显地表现出庄子的唯物主义倾向,他认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由“天地之强阳气”所致(《知北游》),“强阳”是运动的意思,自然界就是“气”运动的结果。“杂乎芒芴(恍惚)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至乐》),意思是说在恍惚之间,变化而产生气,气变化而产生形体,形体变化又产生生命。古代唯物主义者把这种肉眼看不见的“气”当作精微的物质(其实关于“气”的属性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作出令人满意的科学说明,“气功”到底属于精神的,还是物质的?这还是科学家们大伤脑筋而未解开的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