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学与美学第一章第三节二,

(2006-10-18 07:10:16)

               二 阳刚与阴柔之美

国学与美学第一章第三节二,

                       曹利华

    《周易》中的阳刚、阴柔说并非是对美的分类,而是对客观事物的分类。六十四卦皆由八卦两两相重组成。“一”为阳爻,像混然一体的天空。“一一”为阴爻,像水陆两部分组成的地。《周易》将宇宙万物归为阴阳两类,认为阴物之性柔,阳物之性刚,从而以阴卦象阴物,以阳卦象阳物。八卦两两相重说明事物的性质和关系。

    乾卦由两乾相重,上卦为“天行健”,下卦为“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像传》),说明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孔颖达解:“行者运动之称,健者强壮之名。万物壮健皆有衰怠,唯运动未曾休息。故曰:‘天行健。”意思是,天体有自己的运动规律,它永远刚健而不衰败,具有无穷的生命力。“健”说明“天行”的特性,人类也应该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像天体那样永远刚健而不衰败。这正是反映了“已经取得权势的上升到刚强地位的新兴地主阶级区别贵贱的需要”。因此这种审美观是当时时代精神的反映,它与老子所强调的“弱之胜强,柔之胜刚”(《老子.七十八章》)恰好相反,因为老子所固守的只是无权无势的平民阶级微薄的利益而已。

    坤卦由两坤相重,上卦为“地势坤”,下卦为“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象传》)。《释名释地》解:“坤,顺也,上顺乾。”意思是,地生养万物随天时而变化,地道柔顺,顺承天道。乾与坤既矛盾又统一,地道顺承天道刚健而不衰败的力量滋养万物得以生存和发展。

    《周易》固然强调刚健,但是它也吸取了老子的思想,肯定了柔顺在刚柔转化中的作用。矛盾双方既有处于支配地位的一面,又有处于顺从地位的一面。刚健离开了柔顺也就不复存在了。“柔得中,是以小事吉也”(《小过卦.彖传》),“柔得位得中,而应乎乾,曰同人,’(《同人卦.彖传》),“坤至柔而动也刚”,“阴虽有美含之,以从王事”(《坤卦.文言》),柔顺之美包含着有利于事业,有利于人民的人格美的内容:“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同人卦·彖传》)。

    阳刚与阴柔是事物发展的两个方面,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动静有常,刚柔断矣”(《系辞上》),刚与柔的区分是由事物动和静的规律所决定的。古人认为天体是动的,地体是静的。动,表现出刚健的力量;静,表现出柔顺的和谐。这种刚和柔不仅是表示事物动与静的状态,而且也是表示事物矛盾对立的关系。世间的万事万物是在矛盾对立中产生、发展的:“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序卦》)。

    阳刚与阴柔既表现为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又表现为事物内在与外在的关系。“刚中而柔外,说以利贞,是以顺乎天而应乎人”(《兑卦》彖传)。意思是说,君子内刚健而外柔顺,则足以使人喜悦,这顺乎天意合乎民心。

     “刚中”指人格的内在美、本质美。有关这方面的内容,在《周易》中有大量论述,归纳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强调人的变革精神。如革卦是上兑下离,泽在上,火在下。泽中有水,水火相灭,必然改变原来事物的性质,《革挂.彖传》:“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变革是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天地运转,四时变化,汤武革命,合乎潮流。变革是伟大的事业。

    (二)要勇于克服困难。如蹇卦是上坎下艮,水在上,山在下。蹇,难也。山石嶙峋,水流受阻,其行艰难。说明人要获得成功,必须不怕困难。

    (三)要有自我牺牲精神。如困卦是上兑下坎,兑为泽,坎为水,水渗入泽底,所以泽无水。泽中无水,鱼类无法生存,必然陷入困境。《困卦·象传》:“泽无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孔子说:“士见危致命。”(《论语·子张篇》)致命,即舍弃自己的生命。《广雅·释诂》:“遂,行也。”遂志,即行其志愿。说明人处于困境时,要有百折不挠、不怕牺牲地去实现自己志愿的精神。

    (四)要注意修养,保持美德。如损卦是上艮下兑,艮为山,兑为泽。山下有泽,泽水浸蚀山根,损害山体。《损卦·象传》:“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说明人要制止有害的东西侵蚀自己,激怒自己,要杜塞私欲。

    这些牵强附会的解说只是为了表达儒家的道德观念而已。《周易》强调人格的内在美,把人的善行为作为人格美的基础,并强调人对社会的积极作用,这是上升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进步性。《周易》不但强调“刚中”,而且强调“柔外”,人格美总是以和谐的外在形态显现出来。

    《坤卦.文言》:“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意思是说:君子穿着美丽的黄色内服,通达事理,以正道居其位,他的美德存在于内心,表现于行动,发挥于事业,这样美就达到了最理想的境界。第一个“美”是内在的美,第二个“美”则是内在美的显现形态。人的内在美、本质美,必然显现于外在的姿态和行为。《易传》与孟子的观点是相一致的。孟子说:“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孟子.尽心上》)所谓“生色”,就是显现于外的美的形态。美总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易传》中用了八个字来概括:“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大畜卦.彖传》)宗白华先生说这几个字“代表了我们民族一种很健全的美学思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