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和谐社会的美学追求

(2006-08-23 21:40:33)

            和谐社会的美学追求

                    曹利华

   众所周知,西方最早提出“美是和谐”的观点,是以毕达格拉斯为代表的自然科学家,他们认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是按照一定的比例存在、运动、发展的,“整个天体是一种数,和谐是一种数”,“美是和谐与比例”,“和谐是杂多的统一,不协调因素的协调”。自然和人类的关系从必然向自由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从对立向和谐发展的过程,和谐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基本的保证。西方进入到现代,随着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丰富和多元,新的社会矛盾和疾病突现出来。为了构建和谐的社会,理论家们提出了种种观点:面对全球一体化趋势,弗罗姆针对病态的国家主义,提出:“正像爱某一个人而排除爱别人不像是爱一样,爱自己的国家而不是作为爱人类的一部分也不算是爱,而是盲目崇拜。”针对学校教育的片面性,托兰斯认为:“劳动(学习也是一种劳动)与娱乐不应该被看成是对立的。学校的劳动可以是使人愉快的,而游戏娱乐也可以是非常积极的和富有教育意义的。”针对现代家庭的伦理关系,原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青年人如果不爱自己的父母、同志、朋友,那么他永远也不会爱自己的情人或妻子。非性爱的范围愈广,性爱愈高尚。”在艺术生产中,如何使感性和理性协调发展,这是艺术创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英国表现论美学家科林吾德批评当时的一种错误倾向时说:“诗人把人类体验转化为诗歌,并不是首先净化体验,去掉体验,然后再表现这一剩余部分;而是把思维融合在情感之中。”很明显,从古至今,和谐是人类追求的一种美,存在于人与自然的环境中,渗透在人类社会和家庭生活中,贯穿在艺术创作中。

   中国传统美学中,最为核心的范畴就是“中和”,“中和”就是和谐。儒家经典《周易》中说:“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唯君子通天下之志。”意思是说:人有文明和刚健的道德,才能恪守中正之道,做出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事业来,显然儒家重在政治品德和社会利益上的和谐。墨家反对虚华无实,他说:“实,其志气之见也。使人如己,不若金声玉服。”他强调人格美(“志气之见”)要使人如使己,不能像金声玉服一样虚荣无实,强调言与行的和谐统一。道家提出:“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法家则从人与社会的发展关系上,认为“夫缘理以从事者,无不能成”,强调个人应按照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去做事,则事业必定成功,重视个人行为与社会功利的和谐。近代思想家、教育家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吸取了传统和西方先进的教育思想,提出人应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强调美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性,“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情感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此又为教育者不可不留意也。”(王国维)当代美学众多流派,如实践美学重在主体与客体的和谐统一,生命美学侧重个体生命现象的多元统一,生态美学强调人与自然的生态共生,等等。总之和谐社会成为当今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时代要求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其一,从世界整体的发展来看,自20世纪20年代,诞生了由德国“包豪斯”的先驱们开拓的“工业设计”,采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材料的革新成果创造人类所需的各种用品,强调对传统的扬弃,追求产品的功能和美的和谐统一。这场设计革命,可以说改变着整个世界的面貌:高速、舒适的现代化交通工具,方便、轻捷的办公信息用品,精密、安全的高级医疗设备,奇妙、刺激的娱乐器材,携带方便的旅行用具,科学合理的教学仪器,声色优美的组合音响,图像清晰的影视器材,使人类在工作、学习、饮食、旅游、保健等方面进入了一个高水准的现代化生活时期。今天,人类所创造的产品对人类审美情感的适应,使今天的世界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加美好(虽然还有丑与恶)。在强调表现技术与材料本身的美感的过程中,人们找到了前人未能认识的文化价值。而对纯粹产品形态的美感重视,更使美的观念从画布、画笔之间的狭窄缝隙中扩展开来,融入到一架飞机、一辆汽车、一台风扇、一只钢笔、一盘菜肴中去。在现代生活中,优良的产品所传达的审美信息往往并不亚于某些艺术品。生活的艺术化和艺术的生活化是当今社会的主要特征。当今社会信息化(高科技)的发展和审美文化的发展是互为作用的,也就是社会和谐美的创造过程:信息化要求产品的实用、高效、精美,要求人际关系的协调、互助、友善,要求环境的整洁、舒适、美观,这些正是审美文化所要创造的,而审美文化的创造又恰恰要依靠信息化(高科技)提供的产品、技术和条件。

   其二,信息化带动了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人们凭借一台电脑就能通晓天下大事,但是人际关系疏远了,情感淡薄了,强调个性自由而忽视社会追求和理想,消极、腐朽的文化通过日益先进的大众传播媒介迅速扩展,审美的感性化倾向越来越成为生活的调味品,感性和理性的失衡造成各类犯罪和纠葛频频发生,这些问题的出现,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我们现在正处于转型期,贫富悬殊在不同的范围内还存在着,市场游戏规则的不完善让不少人钻了空子,法制的不健全和法制观念的淡薄使社会还存在着不安定因素,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滞后使人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等等。和谐社会的建构是当今社会刻不容缓的任务。

   和谐社会的提出不是偶然的,它是现实的必然和需要。

   人类进入了21世纪,面对的是信息和艺术两大产业,艺术创造无疑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担负着重要的责任。

   当今社会,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感性需求越来越成为一种时尚,大众文化娱乐也越来越趋向感性化,这无疑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但是,作为审美文化,特别是艺术创造者,如何将感性和理性统一起来,提高作品的精神价值,这是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着重需要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审美无疑要通过生动的感性形式,但是审美毕竟是一个中介环节,它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具有高度理性思维的人,一个素质健全的人。如果我们在审美和创美中只注意感性的一面,而忽视了理性的升华,甚至将审美降低到动物性的生理需求,那么,审美和创美不但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使人,特别是青少年误入歧途,现实中这样的教训是不少的。

   艺术家应该在和谐社会的建构中,担负起神圣的职责!  

文章引用自:05年10月1日<中国文化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开博一周感言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