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感|好文不厌百回改

2024-12-21 19:06:59
标签: 枚庸 时光 随感 杂谈 文稿

枚庸

“古往今来,凡是文章写得好的人,大概都在修改上用过功夫。”著名散文家、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这么写道。

类似的话,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也说过,“不要急于写作,不要讨厌修改,而要把同一篇东西改写十遍,二十遍”。按他们的说法,无疑突出文章修改的作用。

所谓“玉不琢,不成器”,有人常把文章比玉石,要想写出锦绣文章,必须反复雕琢打磨,否则终究是块璞玉。

昨天,“应急管理赣讲堂——文稿写作培训”举办,新基兄弟讲如何写出高质量文稿时,用了七个关键字——“积、领、思、拟、改、定、评”。

其中“改”和“评”两字,都算是强调文稿修改的重要性。前者是过程中的斟酌,后者是过程后的反思。看来对文章质量与修改的关系,很多人都是有共识。

当然我也清楚这个道理,只是难抵内心的慵懒。不论是自己个人的随感随笔,还是工作方面的文稿文件,完成之后通常都搁置了之,甚至不愿再多看一眼,更别谈修改。

因为偷懒,所以喜欢那些相对紧急、紧迫的任务,主要是赶进度、抢时间写完交差,不需要太多的精力去考虑,也省去了很多修改、审核的繁杂环节。

正是没有修改文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定我的文学作品和综合文稿质量都有较大差距。

最大的问题,或许就是语言不够精炼。当年出版随笔集《流年》后,送给初中语文老师刘鸿星先生。记得他读过后的评价,与成熟作家的作品比,文字稍显稚嫩,语言仍太啰嗦,要多加文字历练,力求语言简洁。

的确,这是个我的老毛病。一方面,还是因为懒惰,做不到写完再审视。另一方面,是自己写下的文字,总是有点舍不得删减。不像鲁迅先生说的,“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

关键是青少年时期养成的坏习惯,写文字乐忠于用一些华丽的词藻和勉强的修辞,自以为那样更加优美,亦或者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真实写照。

随着岁月洗礼、生活折磨,才渐渐明白,其实不然。越是朴实无华的文字,越可能有直击心灵的力量。做文章的态度,当如老舍先生所说,“我想应当把不必要的话、不必要的字,狠狠地删去,像农人锄草那样”。

最近面对某项任务,真正让我对文字修改的感触进一步加深。我从不曾如此重视过,也从没有这般认识到,还需要逐字逐句的审视、斟酌、修改。

自认为,这是份并不算太重要的文件,于是依照往常惯例,重点注意不要有原则性错误,意思准确、语言通顺、结构合理,尽量杜绝错别字即可。

意料之外的是,呈报后随即被打回修改。根据意见稍微修改,却再次没过得了关。让人更没想到,在此后的半个月时间里,文稿修改、调整、完善少说有二十余次。

这期间,至少经过七八个领导、同事的手。文件所改动之处,有的是表达不准确,有的是词语不规范,有的是语言不精简,有的是逻辑不通顺,有的是考虑不周到……反正问题的确很多,还不算上错字错符等等。

目前,大体是通过审核了。回头对比最初的文稿,不管从规范性还是精准性,质量都有了很大提高。让我深切体会到,以后文稿写作,当真是要“字斟句酌”起来。

都说“文章不厌百回改,反复推敲佳句来”,文学作品也好,机关公文也罢,道理是一样的。

善于删改,方能成就精品。

 

写于2024年12月21日,冬至值班夜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