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聊斋志异(79)
(旧文重新编发,请立即公开发布)

饶平联饶三王爷庙
联饶黄岐山的传说:陆秀夫与三王爷庙
江湖侠客吴仲湛 编写摄影
黄岐山位于饶平县联饶镇春光村,在凤山楼的对面。公社化时代,凤光、春光、星光(土楼、花楼)合成联山大队。三处的知青共16人,江湖侠客是其十六分之一。

春光村鱼塘
联饶黄岐山麓有一座远近闻名的“三王爷庙”,庙宇座北向南,庙后群峰绵延,层峦叠嶂,古木参天。庙前水美溪潺潺而过,蜿蜒向南注入黄冈河。从南岭山北望,黄岐山形若展翅欲飞的凤凰,
“三王爷庙”恰好落于凤凰的头部。
三王爷庙里,宫灯高挂,旌幡鲜艳。北京市政协委员书法家协会秘书长苏适2000年秋题写的“三王爷”横匾高悬神殿之上,书体端庄秀美。四根石柱上楹联写道:“三圣神功昭日月,王公福祉惠黎民”,“三神显圣山川灵气同昭现,万古敬崇社稷泰安共沐恩”。神龛中置三尊贴金兼五彩的木雕座像;中间的神像双手作揖,左右两神像各有一手托金元宝。三位王爷目光炯炯有神,巡视芸芸众生。
三位王爷的生辰分别为农历三月初三、六月初六和九月初九,因而每年这三天,当地乡民备上礼品前来祭祀。生意人至此求签甚验。因感此庙“求之必应”,广州深圳的商家送来“神法无边”的匾额;黄冈镇某大善人专车运来重3000多公斤的铜铸大香炉,置于殿前。

关于三王爷庙,民间有不少传说。
(1)宋朝时,黄岐山下是茫茫大海,三王爷庙前有一古渡口。南宋末年,陆秀夫护少帝南逃,在南海遭遇元军,弃船逃至联饶黄岐山。当地三位正在溪中戽鱼少年,姓名从大到小依次是罗修、罗邓、罗定,急中生智,将君臣二人藏于草丛之中,然后若无其事地仍在溪中戏水。元兵追至,不见宋帝踪影,问少年,少年谎称帝向西遁去。元将命三少年带路搜捕,追了两三里路,毫无踪迹。元将逼问三少年,皆宁死不招。元将怒不可遏,将三少年杀害。宋帝逃离虎口,闻讯三位少年遇害,悲痛万分,遂封其为“三王爷”。

(2)三王爷庙原址并不在此,某年某月某日,刮起龙卷风,三王爷庙的三个大香炉竟移至水美溪渡口(即今庙址)。村中父老认为“三王爷要乔迁新居”,称之为“飞炉”。于是,在水美溪渡口搭起茅棚,请能工巧匠雕刻三王爷座像,置于神龛中。神灵居处长出三棵奇树,如今尚存一棵,树高约二十米,身围三米半左右,覆盖面积约七十平方米。主干笔直,虬枝盘曲,苍劲多姿,形状似塔,叶翠成簇,四季皆绿。当地乡民称为“无尾杉”,偶尔有人采摘其叶作药用。村里近百岁的老者说,他的爷爷的爷爷自懂人事以来,这棵树就是这个样子。
(3)有一年饶平遭受百年未遇旱灾,沟河断流,山泉枯竭,田地龟裂。九月初九,联饶十三乡(即黄岐山两个乡、土楼、花楼、群力九个乡,合称十三乡)的父老到三王爷庙求雨。一老妪祭拜完毕,回家路上遇见三个小孩,小孩说:“老奶奶,你篮子里的甜花生分给我们吃,好吗?”老妪很乐意地分给每人一把花生。小孩说:“老奶奶,谢谢你!赶快回家吧,天要下雨啦!”老妪说:“日头毒过火,哪里有雨?真是白天说梦话。”老妪走了一会儿,天空乌云骤起,老妪赶紧走路,刚迈进家门,大雨倾盆而至。这场雨足足下了三天三夜,但是令人深感奇怪的是,除了十三乡和山门村,周边的村庄却依然滴雨未下。自此三王爷庙声名远播,香火鼎盛。
(4)民国某年,闽南某剧团原应约于农历九月初九到黄岐山演出,这天上午该剧团违约而往南澳演出。船驶至外海中,却无风无流,再无法前行。剧团头领醒悟到这种现象定是自己违约所致,于是向西北方向对天祈祷,愿回黄岐山为“三王爷”演出。瞬间海面刮起东南风,风正一帆悬,剧团立刻顺风顺流快速行船,及时赶到黄岐山,当晚演出顺利进行。

联饶的农民屋
(根据春光村籍博友“beyondwade”提供资料汇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