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费县薛庄镇东文泗公路以北,有一座山名为黄埠山。清乾隆年间,此山顶因有一座玉皇庙而闻名遐迩。《光绪费县志》卷五寺观中,收录了两篇碑文:一篇为《黄埠山募庙田碑记》,一篇为《重修黄埠山古刹碑文》,皆为费县人所撰。两篇碑文写作年代相差近一百年。
 
 
 《黄埠山募庙田碑记》畅谈建庙的总旨,是出于善还是出于利?至今还有现实意义。“天下事,利与善之间而已。事出于善,志之传之;事出于利,斯不足置喙也。”天下事,出于善的目的而作就会得到传播,出于利的目的而作,就不足挂齿。玉皇观住持与作者姚灼的一问一答,展现出建庙道人为善而建的胸怀目标。玉皇庙建成,镌石以志其事。庙主赵住持请费人姚灼写碑文。姚灼说,住持费力将当地的农人、商人的膏脂收集起来,积银十余两,买田十余亩,是为了自己的衣食久远呢,还是“以勒贞珉”,强迫善信拿出美好玉石呢?住持道长说:檀越们有这样的想法自有道理。贫道来此山,是因此地处幽静。原来山庙较小,勤苦经营经济来源小,稍可支持道士们的日常所用,限制了宗教活动的开展。当我们骨化形销之后,四方道人见此地香火不够鼎盛,不足了生活,就会裹足不前。一个庙没有了修道之人,就会有“破瓦坏垣之惨,荒烟蔓草之悲”。我买田可不是为了一己之身啊。朴素的言语打动了作者,于是就有了这篇碑文。反观当今各地建庙,有老板建,有集体建,有公家建,有多少人是为善而启建?修庙之始,无一不是打着善的旗号而轰烈,修起庙来后,功能立刻改变,大门必有收票人把门,阻游人进门,皆为利也。
   
 
 另一篇《重修黄埠山古刹碑文》由邑人朱鹤立所书,谈庙宇重建后给人们带来的愉悦:“后之登临者,芒蹊竹杖,扫叶煮茗,相与寻诗人故迹,访羽客仙踪或供款笑于翠羽丹霞间也”。想想古代文化活动贫乏的农村,绿树掩映的山顶之上,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寺庙,庙内有一位有着较高文化素养和品味的住持驻锡,可在满足宗教信仰需求的过程中,请教国学一番,供款笑于兹,岂不是美事一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