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熟悉的陌生人——克里日托夫·扎努西(三)

(2006-11-23 17:09:02)

《天国的孩子》至今仍让扎努西赞不绝口,就是这部影片让他相信了电影的魔力。当我们顺理成章地认为扎努西从此就走上了电影之路,生命的轨迹却没有这样发展。起初他的梦想是成为一名物理学家,1955-1959年,他在波兰大学就读物理系,但同时也在波兰科学院艺术协会上电影课,并开始拍摄独立电影。1959-1962年之间,他又进入克拉考大学读哲学,直到这所学校在1963年关闭为止。而从1960年起,他就在著名的罗兹电影学院学习,直到1966年毕业。

 

扎努西:在电影学院学习的时候我出现了很大的问题。我不得不承认三年之后我被开除了,他们把我的名字从名单上抹掉,我不得不重新申请。我想我必须证明,他们作了一个错误的决定。最终我成功了,他们本不该把我开除的,因为当时我拍了一些过于试验性的电影。他们却对我的进一步研究失去了信心,但是实际上,在这一行,你必须用一生去斗争,因此我是一名斗士。

 

扎努西在罗兹电影学院的毕业作品《主教之死》获得了很高的评价,分别获得莫斯科电影节艺术家评委会大奖和德国曼海姆电影节的基督教信徒奖,从此,他进一步坚定了在电影方面的追求。《主教之死》是一部关于死亡和希望的电影,在影片中,一切都在沉默中进行,充满了对于生命和精神世界的理性思考。

 

扎努西:这期间我一直在找寻自己的位置,到底在哪个领域,我能最好的表达自己。后来我就发现,那就是电影。

 

扎努西琳琅满目的求学经历,除了反映他的思想与兴趣的广泛、变迁外,我们也从他日后许多作品的男主角身上看到这抹痕迹。在他2002年的作品《爱在山的那一边》中电影开场是男主角在修道院的小房间里鞭苔自己的身体,与内心的疑惑搏斗,因为他不晓得自己是否适合修士的生活,或者他应该回到医学院继续深造。这类主人翁都是研读科学、却对哲学充满疑惑,更因不愿妥协、力求答案的个性,而让自己陷入两难的苦境。

 

扎努西:完全正确,因为哲学很抽象,它有很多的专用词汇。而我们需要有一个例子,告诉人们应该如何作出一个决定,还有作出不同决定时我们的得失。

 

波兰电影工作者一直努力促成电影工业的革新,在1956年之后成立了八个全新的电影创作集团,理念和志趣相投的电影人就会在同一个集团里聚集。华依达是著名的「X集团」的领导者,赞努西则是较晚起的「托尔集团」的主导者。

 

扎努西: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有些变化了。有的集团已经不存在了,但是当时我们都有很深层次的交流。我们相互都非常了解,尽管也许是对手,但是都互相欣赏,我们在竞争。虽说是对手,但是我们也在毕竟在一起讨论问题。我认为这是个健康的状态,因为我们总在共同奋斗。即使是今天也是这样,我们必须携手努力去争取一个新的电影规则。

 

虽然是对手,如今扎努西却和瓦伊达比邻而居,同住在华沙的一个高尚住宅区里。

 

扎努西:是个巧合啊。就是在城市的一个区,那里住着很多的艺术家,还有知识分子,都是私人的空间。我们很幸运的成为了对方的邻居,当然我们的邻居中还有一些作曲家,还有作家。

 

做为前辈的瓦伊达曾这样形容过扎努西,多部知名电影的作者,也是我们下一代波兰电影的领导者,声名远播海外,他本人是个理性及实证主义者。智慧过人,深富谋略,通晓多国语言。换句话说:他有所有我所缺乏的特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