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努西之后的很多影片都是取材于那段历史,《仁慈之心》便是其中的一部。故事发生在1941年,一名年轻的西里西亚人简从奥斯维辛集中营中逃出,这导致纳粹警察决定挑十个集中营中的人,活活饿死他们,以示惩戒,但是被随机挑中的人中,有一个青少年由于害怕这种酷刑而瘫软,一样被关在集中营中的圣方济修士科尔伯,便决定代替那个青少年接受处罚。
扎努西:《仁慈之心》是关于牺牲的,一部真实的影片。它讲的是一个人用自己的死亡去换回一个囚犯生命的故事,但是这并不是我的记忆。因为当时的我太小,对这些还无法理解,但是这是一个发生在集中营里的故事。一个囚犯,他是个僧人,一个有信仰的宗教人士。他用自己的死来换回另一个陌生的死刑犯的生。这是一个人能做出的最大的牺牲,因此我认为他是一个真正的英雄,这就是我为他拍一部电影的原因。
逃出集中营的汉尼斯一直在追寻科尔伯究竟为谁而死?在这种性命危在旦夕的时候,谁不是最先想到自己呢?但这个科尔伯却完全违反人人自保原则的,主动替另一个人死,他想找到某个很合理的解释,诸如科尔伯其实是替一个绝对不能死的重要人物代死,或者透过死以取得某个秘密交换条件等等,这样他的心情会好过很多。
扎努西:这是一个很熬人的问题,这个问题对于公众来说,是很有意义的。我们可以问自己,我可以为他人做些什么,我可以贡献一些钱。但是要把我的器官拿出来呢,比如我的肾脏、肝脏,这是很大的代价。更何况献出生命,为了一个完全陌生的人,这是英雄的举动,我非常喜欢这个故事。
类似这样感人的故事在二站中还有很多很多,战后波兰的电影业恢复得极为困难,到了1944年全波兰只剩下5家影院还可以放映影片。许多电影创作者不是死于战场就是惨死在纳粹的屠刀之下。而华沙这个城市被破坏得尤为严重,没有一个制片厂还能幸存。战争结束后,小扎努西才第一次看到电影,那时波兰的电影院会从凌晨一直开到深夜,电影带他进入了一个奇妙的世界。
扎努西:当我开始看电影的时候我就爱上了电影。而且当时我看了很多,因为我的个头很高,因此我甚至可以混进电影院看成人电影,小孩子不让进的。我戴着父亲的帽子,戴上眼镜,这样看起来就很威严。其实那时还小,十二还是十三岁的样子。当时已经有了很棒的法国电影,《天国的孩子》。这是世界电影史上的一部名作,还有许多其它的优秀电影,因此电影就给了我这么一个印象。它能以美好的方式,展示你的视野,甚至你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