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亲表舅“大意失荆州”

标签:
红楼梦红学赵冈于丹陶洙脂本诈骗文化 |
分类: 横扫红学界牛鬼蛇神 |
于丹亲表舅“大意失荆州”
——小议旅美“红学家”赵冈对“己卯本”和“庚辰本”笔迹相同问题的轻率判断
对“己卯本”和“庚辰本”的笔迹进行比较鉴定,足以轻而易举地彻底戳穿文化败类陶洙伪造贩卖一切“脂本”的罪恶事实,当然也足证“红学家”们学术能力的极其低下和道德品质的极端败坏。这一点,陈林在过去两年中的博客小文和学术论文中已经反复论及。
最近陈林在大量检索旧刊旧报旧书的过程中,偶然发现旅美“红学家”赵冈——“学术超女”于丹的亲表舅(马瑞芳爆的料)——早在20多年前就谈到了“己卯本”和“庚辰本”笔迹相同的问题,感到十分有趣,认为有必要特别提出来供大家参考。
学术骗子冯奸其庸在1978年4月出版的《论庚辰本》一书中简略谈到了“庚辰、己卯两本有部分书页笔迹相同的问题”。冯其庸的判断是根据笔迹鉴定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做出的,即审查笔迹的“笔画特征”和“结构特征”(或称“特殊笔画和特殊结构”)。冯其庸写道:“这些特殊的习惯写法,如果不是一个人,是很难如此相同的。”
但是,对于“庚辰、己卯两本有部分书页笔迹相同的问题”,冯其庸是根本不能也完全不敢详细深入地谈下去的,因为谈得越多,陶洙伪造“脂本”的罪恶就暴露得越快越充分。各位可以根据陈林所总结的陶洙笔迹“特殊的习惯写法”去仔细看看各个“脂本”,陶洙的特征笔迹是不是在各个“脂本”中大量反复地呈现。
冯其庸在同一段文字中还写到,“吴世昌同志说庚辰本与己卯本的‘字迹完全相同’”,大家可以想一想,吴世昌的判断根据又是什么。
如果天底下只有陈林一个人公开指出“己卯本”和“庚辰本”的笔迹“一模一样”,那么上蹿下跳的谎言家们和无知群氓的诡辩以及对陈林的污蔑或强作不闻倒是显得有那么一丁点儿的“合理性”。然而问题偏偏不是这样。
陈林至今未见吴世昌的笔迹鉴定文章,我希望有心有力的好事者能把吴的文字找出来供大家分享。冯其庸的文章大概写于1977年,可是,旅美“红学家”赵冈早在1975年之前,甚至可能是在1964年左右就发现了“己卯本”和“庚辰本”笔迹绝大部分完全相同、必定出自同一抄手的问题。
赵冈的文章首先出现在台湾联经出版社1975年12月出版的《红楼梦研究新编》一书中,作者是赵冈及其夫人陈钟毅。大陆的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9月再版了这本书,书名改成了《红楼梦新探》。赵陈夫妻俩都是中国古代经济学史专家,学术水平究竟如何陈林无法评说,但是《红楼梦新探》这本书基本上一本正经地瞎掰胡扯。
尽管如此,赵冈谈到“己卯本”和“庚辰本”笔迹相同的问题却十分有趣。陈林现首先将这几段文字全文照录如下:
这许多过录脂评本绝大多数是透过畸笏之手而流传到外间的。更重要的是,己卯本和庚辰本有由同一抄手过录者。这一点十分重要,但研究《红楼梦》的学者一向都忽略了。这要先从影印庚辰本的笔迹谈起。庚辰本除了少数几回是例外,从头到尾是由一个抄手所抄。不过有时抄得工整,有时抄得潦草点儿,尤其是七十回以后。例外的部分是:
一、第六十四、六十七回,这是影印时由己卯本补充而得。庚辰本上第六十一至七十回这一卷之首已明言“内缺第六十四、六十七回”。其实己卯本此两回也是后配的。己卯本六十七回后面已注明:
《石头记》第六十七回终,按乾隆年间抄本,武裕庵补抄。
是乾隆以后收藏家所补抄。第六十四回尚不是武裕庵所补抄,另是一人笔迹。
二、庚辰影印本第四十四回后半段(即影印本第1019至1028页),第六十三、六十五、六十六,也是另一人笔迹。想来也是庚辰本后来残落,由收藏家补配而得。所以第四十四回在中间就换了笔迹。
我们没有亲自检查过己卯本,只是根据陈仲篪文后影印的己卯本几页样本来判断。虽然只是几页样本,证据已是确凿无疑。陈君在第25页曾将两本中第7卷卷首回目左侧并排影印于一处。两本都写作:
第六十一回,至七十回,内缺六十四、六十七回,脂砚斋凡四阅评过。
两本字迹完全一样。不过庚辰本此处下面多出“庚辰秋日定本”六字。
在陈文第19页上影印了己卯本第十六回末页。这一页共有三条批语,外加一首诗,全部共99个字。这一页与影印庚辰本该页对照,简直像是一个版印出的两份。每一个字的写法,每一条批的安排,诗句之间的空格大小,几乎全同。两者是由一个人所抄,毫无疑问。
请大家看清楚了——赵冈说“庚辰本除了少数几回是例外,从头到尾是由一个抄手所抄。不过有时抄得工整,有时抄得潦草点儿”;赵冈又举出不是例外的“第十六回末页”(陈林按,实际上是第十七回的回前批),称两本的笔迹“简直像是一个版印出的两份。每一个字的写法,每一条批的安排,诗句之间的空格大小,几乎全同。两者是由一个人所抄,毫无疑问”。
请大家看清楚想明白了——这就是在说,赵冈认为,抄“己卯本”第十六回末页的这个抄手,就是绝大部分“庚辰本”的抄手。这个结论隐含了另一个结论,即绝大部分“庚辰本”和绝大部分“己卯本”都是同一个抄手抄出来的。我们待会儿再看赵冈的最终判断就能清楚地了解这一点。
陈林说赵冈的判断“十分有趣”,“有趣”在几点:
第一,赵冈并没有看过“己卯本”的原本,他是根据陈仲篪发表在1963年第6期《文物》杂志上的文章《谈己卯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及其所附影印“己卯本”的几页样本来判断的。我要奉劝那些攻击陈林“不看原本”的谎言家和无赖们好好抽自己几个大嘴巴子——谁告诉你们笔迹鉴定一定要看原本呐?!是不是赵冈就能放火,陈林就不能点灯?!
第二,赵冈虽然没有看过“己卯本”的原本,但是他的判断是非常坚决的:“虽然只是几页样本,证据已是确凿无疑。”“两者是由一个人所抄,毫无疑问。”下面贴出图来对比,我估计那些谎言家和无赖们眼珠子都会掉出来:
请问,这两页的笔迹真的是像赵冈所说的“简直像是一个版印出的两份。每一个字的写法,每一条批的安排,诗句之间的空格大小,几乎全同”吗?
我一点都不怀疑,谎言家和无赖们会跳起来说赵冈在胡说八道,很显然,两笔字看起来差得远呢。
可是,赵冈为什么会有如此的坚决判断呢?陈林认为,原因很简单,赵冈在这个问题上并不是胡说八道,他只是认为“抄得工整”和“抄得潦草点儿”并不是判断笔迹相同的本质依据,“每一个字的写法”才是。什么叫“写法”?不就是“特殊笔画”和“特殊结构”嘛!
我感到特别有趣的是,如果陈林当初拿的是这样表面差异大的笔迹,而不是第二十三、第二十回末页正文和批语,来指认陶洙伪造了“庚辰本”、“己卯本”乃至一切“脂本”,谎言家和无赖们将会发出何等丧心病狂的污蔑谩骂来。
我还感到特别有趣的是,赵冈老两口要是看到陶洙的笔迹跟“庚辰本”如此相似,不知道会不会像谎言家和无赖们一样嚷嚷说陶洙“影抄”、“蒙抄”、“描抄”或“仿抄”了“庚辰本”。
第三,赵冈对“己卯本”和“庚辰本”笔迹相同的判断,跟吴世昌和陈林的判断构成互证的关系。谎言家和无赖们不要以为广大人民群众跟你们一样都是瞎了眼黑了心。陈林既然一把揪住了陶洙笔迹的问题,你们的末日就不可避免地到来了!
第四,赵冈说“研究《红楼梦》的学者一向都忽略了”“己卯本”和“庚辰本”笔迹相同的问题,这话说得既对又不对。赵冈若是以为对着“庚辰本”和“己卯本”原本仔细查看过的陈仲篪和冯其庸们看不到这个问题,那就大错特错了。陈仲篪和冯其庸们之所以“忽略了”这个问题,那是因为这个问题对他们而言根本就不能仔细深入地谈下去!
冯其庸说他不认识陶洙,没打过交道,这倒是要对比着两个本本才能辨认陶洙伪造了“脂本”。陈仲篪(1908~1977)这个坏家伙(日本侵华期间曾在日伪政府领导下的“北京市修志处”编纂《北京地方志》)早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就跟陶洙同在营造学社长期共事相处,他怎么可能认不得陶洙的字?!他根本不用对着两个本本来看,就能一眼看出陶洙伪造了“己卯本”和“庚辰本”。周绍良不就一眼认出“北师大藏本”是陶洙的笔迹嘛!
第五,赵冈文章最有趣之处,是紧接上述引文的最后一段最终结论,先全文照录如下:
(接“两者是由一个人所抄,毫无疑问”)这一点很值得注意。只有在很特殊的情形下才能产生这种情形。第一种可能是两个钞本同为一人所伪造。但伪造这许多批语是办不到的事,故此种可能必须排除。
第二个可能是这两个底本很多年以后同时落入一个收藏家或书商,他请同一手民将两个底本同时按原样各清抄一份。这种情形的或然率,也是小而又小,也应该排除。
第三种可能,这两本是畸笏叟家中某人受畸笏之命在不同的年代上前后抄了这两份。
第四个可能是这两个底本在畸笏逝后,由其家人继承下来,此人将两个底本分别过录一份。
第三、第四两种可能都容易成立。不过我们比较相信第三种可能。
赵冈看到了“己卯本”和“庚辰本”的笔迹相同,然后对这个问题作了最终判决,他的判决很有意思。首先,他的方法值得大家借鉴——先提出几种可能性,然后逐项分析排除,这是考虑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
验之于陶洙笔迹与“庚辰本”相同的问题,是不是同样要做可能性分析呢?当然如此。陶洙伪造“庚辰本”的可能性是根本不能回避的。
谎言家和无赖们提出的陶洙“影抄”、“蒙抄”、“描抄”和“仿抄”说,哪一项是能成立的?无论它们如何诡辩,一个逻辑困境始终存在——陶洙“影抄”、“蒙抄”、“描抄”或“仿抄”“庚辰本”,结果抄出了一笔他自己的字!——这是什么话?!
认识到这一点,谎言家和无赖们就开始耍赖——陶洙的字跟“庚辰本”完全不同!每个字都不一样!——这能赖得掉吗?!
我感到最有趣的是,赵冈两口子一开始就认识到并提出了“己卯本”和“庚辰本”是伪造的可能性,这很不简单。然而他们又轻易地完全否决了这个可能性,这就很糟糕。他们否决的理由单薄极了——“伪造这许多批语是办不到的事”!
谁告诉你们办不到?!中国的经史子集造假案例比比皆是,伪造“脂本”上鸡零狗碎的批语又有何难?何况还有王希廉、张新之和姚燮的批语可以供大肆剽窃篡改!
赵冈两口子脑袋一打盹,就与伟大的发现擦肩而过,从真知灼见一步跨进了谬论的深渊。
你们都打盹犯浑,好得狠,鄙人陈林一个人就要毫不客气地横扫《红楼梦》基础研究领域里所有项目的全部金牌!
对于赵冈老先生,我也没有别的话要说了,只是打趣一下:
赵冈,你亲表外甥女于丹喊你去《百家讲坛》开讲笔迹鉴定!
(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