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稀里糊涂的《汉语大词典》
什么是鲟鳇鱼?简单地讲,鲟鳇鱼就是鲟鱼和鳇鱼;由于人们常常搞不清楚鲟鱼和鳇鱼的区别,所以干脆就把它们统统叫做“鲟鳇鱼”。
《汉语大词典》对“鲟鳇鱼”的解释似乎也不够清晰明了——它分别解释了“鲟”、“鳇”和“鲟鳇”,但似乎对“鲟”和“鳇”的区别没有说透彻。我们一起来看看《汉语大词典》的词条:
鱘,“鲟”的繁体字。亦作“鱏”。
1.鲟鱼。宋程大昌《演繁露·牛鱼》:“《燕北録》云:‘牛魚,嘴長,鱗硬,頭有脆骨,重百斤,即南方之鱏魚也。’鱏、鱘同。”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鳞四·鲟鱼》﹝集解﹞引陈藏器曰:“鱘生江中,背如龍,長一二丈。”
2.白鲟的古称。《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横江湖之鱣鱏兮,固將制於蟻螻。” 裴駰 集解引臣瓒曰:“鱏魚無鱗,口近腹下。” 唐沈仲昌《状江南·仲秋》诗:“江南仲秋天,鱏鼻大如船。” 清冒襄《影梅庵忆语》:“醉鱘骨如白玉。”
从以上两个解释我们可以知道,鲟鱼又叫“牛鱼”;可以另一方面,第一条解释说鲟鱼“鱗硬”,第二条解释又说“鱏魚無鱗”——我糊涂了,鲟鱼到底是有鳞还是无鳞呢?第一条解释说鱏魚“重百斤”,又说鱘“長一二丈”——拜托,“長一二丈”的大家伙肯定不是“重百斤”,而是以吨来计了——那么,鲟鱼到底是多重呢?
我们再来看看其它解释。
【
鱘魚】亦作“鱏魚”。
1.鱼纲鲟科。体延长,亚圆筒形。体色青黄,腹白,背部及腹部具五纵行大型骨板。口小,吻尖长,左右鳃膜不相连。尾鳍不正。淡水定居,或淡海洄游。生殖期溯江上游产卵。卵、肉均为富有营养的美味珍品。我国产有中华鲟、达氏鲟、黑龙江鲟等。分布于沿海及南北各大水域。
宋吴自牧《梦粱录·鲞铺》:“鋪中亦兼賣大魚鮓、鱘魚鮓、銀魚鮓。”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鳞四·鲟鱼》:“﹝一名﹞鱏魚。此魚延長,故從尋從覃,皆延長之義。”
清方文《品鱼·上品·鲔》诗题注:“鮪,即鱘魚,其形延長而有餘,故名。”
2.白鲟。鱼纲白鲟科。汉马融《长笛赋》:“鱏魚喁於水裔,仰駟馬而舞玄鶴。”《文选·左思<蜀都赋>》:“吹洞簫,發櫂謳,感鱏魚,動陽侯。”
刘逵注:“鱏魚,出江中,頭與身正半,口在腹下。《淮南子》曰:‘
瓠巴鼓琴,鱏魚出聽。’”按,今本《淮南子·说山训》“鱏魚”作“淫魚”,高诱注云:“淫魚長頭身相半,長丈餘,鼻正白,身正黑,口在頷下,似鬲獄魚,而身無鱗,出江中。”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鳞四·鲟鱼》:“﹝一名﹞鱏魚……其狀如鱣而背上無甲。其色青碧,腹下色白。其鼻長與身等,口在頷下,食而不飲。頰下有青斑紋,如梅花狀,尾歧如丙。肉色純白。”
清李元《蠕範·物名》:“曰秦皇魚,長五六尺,腹胃有胡鹿刀塑之狀,出東海,與鱏魚同名異種。”
【鱘龍】即鲟鳇。明黄省曾《鱼经·江海诸品》:“江海之産有鱘鰉之魚……廣州謂之鱘龍之魚,云類龍而無角。”
清屈大均《广东新语·鳞语·鱼》:“一曰鱘龍魚,長至丈,有甲無鱗,魚之至貴者也。”
【鱘鰉】亦作“鱏鰉”。鱼名。一名鳣。宋
我好象看明白了,大致知道了鲟的体形外貌、称谓由来、生活习性、地域分布,还知道古人把它当成“至貴”“肥美”的“珍品”;但是我还是不明白,鲟和鳇到底有什么区别,究竟有鳞无鳞。我只好又查《汉语大词典》中关于“鳇”的词条:
【鰉】“
鳇”的繁体字。亦作“ 鱑”。
鳣。又名鲟鳇鱼。鱼纲鲟科。形体与鲟相似,唯左右鳃膜相连。大的体长可达五米,有五行硬甲,口大,半月形,两旁有扁平的须。清屈大均《广东新语·鳞语·黄雀鱼》:“有海鰉者亦能化,歲二八月羣至沙洲,移時化而爲鳥,是曰火鳩。”
唉,我得直言不讳了:作为一部词典,《汉语大词典》在词条的解释方面看来做的真是不够科学,反正我看来看去,对鲟鳇鱼就是不能得出准确、明晰和全面的认识。至于海鰉化而为鸟,那根本就是讲鬼话了。
(未完待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