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爱府南河

标签:
成都府南河人居奖马可波罗锦江文化 |
人人都爱府南河
蒋林/文·图
《星期四·新周刊》第17期
成都是一座属于水的城市,而成都城市史则是一部治水的历史。上古时期,成都平原的前生是海。内海消失以后,便成为水泽密布、水道乱流的潮湿盆地,水患相当严重。历史上,规模最大、最有成就的治水是古蜀憋灵。憋灵引岷入沱的排洪工程,为古蜀先民定居成都创造了基本条件。接下来便是先秦时期的李冰、西汉的文翁、晚唐的西川节度使高骈,一长串治水英雄,成就了今日的天府之国。
《华阳国志·蜀志》这样记述成都:“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而意大利威尼斯探险家马可波罗则在他的《马可波罗游记·成都府》中这样写道:“有一大川,经此大城,川中多鱼,川流甚深……”马可波罗在异国他乡,发现了与家乡威尼斯的共同点:水。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被水滋养千年的成都,“因水而兴,因水而荣”。而成都也如奔腾的河流一样,生生不息。
在成都市区里,关于水的一切都在集中在府南河。府南河又称锦江,是岷江流经成都市区的两条主要河流——府河和南河的合称。两河在城东相汇,相汇处便是著名的合江亭。府南河是成都文化的摇篮,所以成都人又深情地称她为母亲河。从成都心脏缓缓流淌的府南河,宛如两根大动脉,千百年来,深深地滋养着成都人。杜甫有诗云:“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1000多年以后,府南河获得了联合国人居奖。
宽巷子号称最成都,其实,我认为府南河才是名副其实的最成都。而今的宽巷子,在经过大动经脉的改造之后,事实上早已脱离了市民气息,变得面目全非了。宽巷子吸引的是外地人,而成都人拥有的却是府南河。
虽然府南河获得了联合国人居奖,但她却没有半点娇气,依然缓缓地流淌,默默地注视着这个城市的变迁。她从容、大度,用无比宽阔的胸怀包容一切。近年来,闲适的成都突然变得是非不断了。地震、公交车燃烧等等,可是,只要你面对缓缓流淌的府南河时,你就会感到生活的温度、力量,所有的忐忑与焦虑,都会自动消失。
“眼明城郭枕江开,嘉树青葱绝点埃。小市人家饶水竹,长桥灯火见楼台。”清初诗人张问《安抵成都》一诗,为我们描绘了成都府河一带的风景。自古以来,府南河都是人们的最爱。喝茶、散步、踏春、赏花,这是人们乐此不疲的享受。据考证,“游锦江”这一风俗可以追溯自唐宋。其中最著名的,却是赛龙舟。只是,今日赛龙舟的氛围,早已不如清朝时期那般让人陶醉了。很多传统的东西,正在悄然地消失,真是让人心痛。
说到传统的消失,这里又得提到“回归”。2005年,经过批准,“府南河”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更名为锦江。其中一个理由是,锦江能够包涵更多历史文化内涵。这真是个令人啼笑皆非的理由,难道说仅仅是改个名字,就能拥有更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想起来,这与后来的汉字整容真是异曲同工。
不过,对于我来讲,更名与否一点也不重要。现在,我依然固执地称其为府南河。她在我心中的形象和意义,并不因为名字而发生改变。而对于历史文化的传承,还得另外探寻,抛弃外在的形式,找到根本才是明智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