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117.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6/14/14/6/113c17aa790.jpg
人工智能(AI)
只知道《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是斯皮尔伯格的片子,想象中这个片子可能会类似于《侏罗纪公园》,无非是各类恐龙变成了各种机器人,讲的是机器人公园罢了。影片的前半段也确实让我们看到了,当今电影数码技术的发达,机器人做的活灵活现,包括影片开始时的那个女模特机器人。似乎,一切朝着梦工厂惯有的思路在往前走。但看到后面,就觉得味道不太对劲,调子越来越暗。虽然《辛德勒名单》的调子也显暗淡,但影片总体还是有着邪不胜正的亮调,人性的光辉照亮着整部影片。而《人工智能》似乎没有让我们看到人类的希望,一切都在走向毁灭。我想所有的观众对人类命运的关切都会随着机器人小孩——大卫(David)的坠海自杀的一幕而跌入深渊。太悲观了,这不像是斯皮尔伯格的片子。在美国的大师级电影人中,对人类持如此悲观的态度,大概只有斯坦利 • 库布里克了。为此,影片开头的字幕为什么要打上库布里克的作品这个问题,随着一个网上的影片介绍,终于知晓了。这是一部由斯皮尔伯格执导的库布里克的遗作。于是,又重新看了一遍《人工智能》。
影片的开始是一幅人类近于世纪末的景象。人类的科技正在迅速的发展,但却阻止不了大自然对人类无情的报复,人类的文明正在湮没。在一个科技研讨会上,人类科学家Hobby向大家宣布,他们正在研制一个具有人类最美好、最崇高的情感——一个会爱而且会爱得无休无止的机器人小孩用于投放市场。其间,一位女士提出了本片的一个核心问题,当我们制造出一个真心爱人类的机器人,而我们人类会不会真心去爱机器人呢?我们如何对机器人的真爱负责呢?(If a robot could genuinely love a person, what responsibility does that person hold to the mecha in return?)正如影片所说,这是一个古老的道德问题。在东西方世界里,都有这样一种说法,以德报怨。更何况,人爱己,己当然爱人。但事实果真如此的话,那么一棵爱的种子,即使在十年前种下,那在人类的当今世界里,也应该是满世界充满爱了。影片中,Hobby的回答似乎有这样的自信,“在创世之初,上帝不也是创造了亚当去爱他吗?”既然子爱父,当然父也爱子。但影片的故事并没有给我们这样一个感人的画面,相反我们用憎恨、遗弃乃至毁灭来回应机器小孩David的爱。也许爱是上帝赐予人类的美德,就像在《圣经》里,上帝送来了他的爱子耶稣基督。但耶稣基督似乎是在人类的背叛和嘲讽中孤独地死在十字架上。“黑暗掌权了!”
影片里,我们几乎看不到人类的善良,整个世界就像堕入了邪恶的索多玛,我们看到的是人类的谎言、欺骗、歧视、敌对、阴谋、陷害、自傲,和对弱势群体的屠杀。人类正在失去美好的东西,而这些失去的美德却落在了人类的造物——机器人身上。机器人拥有美德、拥有爱、拥有梦想,他们在追寻人类不再追寻的东西,而人类自身却在走向邪恶。这似乎是一个无法让人接受的悖论。在影片的结尾部分,人类终于消亡,机器人却存在下来。但这似乎并非坏事,机器人显得单纯、善良。
也许影片给与我们的唯一的安慰是,David虽然作为机器人,但他同时又是人类梦想和爱的结晶,作为人类最宝贵的记忆,在未来的世界里延续了下来。影片最后,David度过了一生最快乐的一天,在夜里他终于睡着了,像人一样睡着了,来到了梦诞生的地方(He went to a place where a dream was born)。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