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桂明:“环球同此凉热”折射了什么?

标签:
刘桂明问题老大实质全球杂谈 |
分类: 所喜所忧 |
如果有一个“环”字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首先想到这个“环”字究竟能表达什么意思呢?
作为本期《民主与法制》的聚焦策划,也作为《民主与法制》各位同仁始终关注的采访选题,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环境保护及其立法完善问题。
于是,在本期《民主与法制》的封面上,出现了一个以地球作背景与以花环寓希望而组合的“环”字。
一个“环”字道出了“环境之危与法律之困”。在这里,我们实在不愿渲染因为过度开发而导致的耕地萎缩、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乃至沙漠化、盐碱化的生态危机,我们同样不必列举从陆地蔓延到近海、从城市波及到乡村、从地表水延伸到地下水的环境污染,我们其实更不敢回顾那些曾经因为伤害公民权利而引爆的堵塞交通乃至冲击政府的维权抗争行动。相比“环境之危”,我们其实更加关注“法律之困”。一部叫作“环境保护法”的法律,经过1979年的“试行”与1989年的正式通过实施,为何出现了长达23年的立法停滞?一部环保意识本来十分超前的法律,为何在23年的时光流逝中渐渐滑向“衰落”与“边缘”?
一部被作为环保法制“老大”的环境保护法,为何在其后的23年中不断被架空,以至于出现了环保法“空心化”的尴尬困境?
一个“环”字透出了环绕全球的环境保护问题。正如前些年由中央电视台制作的纪录片《环球同此凉热》所说,我们在为人类创造的所谓的巨大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而欣喜之际,不妨静下心来,放慢脚步,去我们这个星球上不同的地方,看一看已成事实的污染景象,听一听来自遥远国度的危机启示,读一读科学的评估和预测,想一想我们该做的和能做的事情。
因为在环境保护这个人类共同的难题面前,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没有人可以超然局外。同样,因为气候变化乃至环境污染而带来的灾难,没有一个国家和个人能够幸免。
为此,我们需要共同携手面对。这是全人类的愿望,也是环绕全球的希望。于是,这部纪录片通过《黑色·困惑》《黄色·回忆》《绿色·抉择》三个部分,反映了人类对于自然的三种不同的处理方式——工业文明:征服自然;农牧文明,崇拜自然;生态文明,和谐自然。由此可见,只有达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才算是解决了令全球头痛与烦恼的环境保护难题。
一个“环”字说出了环保法修订的深刻意义。在媒体人眼里,环保法一度被认为是当代中国执行效果不佳的法律之一,其原因就是在1979年试行至今而未有实质意义上的进入立法计划的修改。但是,在这三十余年间,诸如大气、水、土壤等位阶其下的环保领域的专业性法律法规却颁行和修订了20多部,环保法在很多内容上已经无法与之衔接甚至产生了冲突。那么,如何修订?是大修还是小修?据介绍,本次条文修改是“针对部分重点内容”的“阶段性修改”。此后又有消息传出,全国人大环资委对上述修改版的方向为“有限目标,突出重点”,即在环评和地方环境质量等方面提出“有限修改”的意向。对此,很多环境学者其实不看好此次修法,但通过本刊记者的深入采访和理性分析,我们对本次修法在立法理念、约束公权、信息公开、政策环评、企业责任等方面寄予了厚望。
“环”与其说是一个字,还不如说是一道题。一个环环相扣的“环”字实际上折射的是与你我个人有关、同中外各国相关的环保命题,这正是本期聚焦“环保法重寻生机”所获得的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