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桂明:好大一棵树

标签:
刘桂明北京民主与法制司法制度诺亚方舟 |
分类: 所思所想 |
http://qianguzhou.fyfz.cn/file/album/2012/0502/12600_1335926380905.jpg
—— 《民主与法制》2012年第11期封面解读
当本期的封面真正成型乃至“社”字最后亮相时,浮现在脑海的是一首脍炙人口的通俗歌曲——“好大一棵树。”
那棵树脱胎于“衣”,形成于“木”,看似是“衣”上一点,实则是“木”上多片心型的树叶,成就了一棵大树。这棵大树覆盖着纵横交错的土地,滋润着肆意生长的小草,呵护着嗷嗷待哺的幼苗。动漫写意的人像犹如下一代未成年人群落。他们看起来脚踏实地,实际上是迈上了诺亚方舟。在浓阴的遮蔽下,在大自然的熏陶中,他们茁壮成长。
一个“社”字,就这样将500多个美丽而神奇的北京故事铺陈在我们面前:这是一些关于普通社工的往事,也是一桩关于司法社工的好事,更是一群关于少年司法社工的喜事。
“社工”,也称“义工”,还有称之为“志愿者”,这是一个来自于境外、活跃于当下的新词汇。其大概含义是说,遵循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运用个案、小组、社区、行政等专业方法,以帮助有关机构和他人发挥自身潜能,协调社会关系,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为职业的专业工作者。社会工作是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以为民解困和助人自助为宗旨、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为手段的专业性、职业化的社会服务工作。
与其说它是一个新词汇,还不如说是一种新生事物。
有人说,它是一项事业。从最初的施舍、慈善行动发展而来的社会工作一开始就带着鲜明的助人的特征,最后成为一项充满爱心的崇高的事业。
也有人说,它是一种专业。为了培养具有社会工作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许多国家都在大学里设立了社会工作学院或社会工作系,培养社会工作的学士、硕士和博士。我国于1988年下半年开始初建社会工作专业,目前,社会工作属于社会学学科下的一个分支学科。
还有人说,它是一种职业。虽然至今尚未从原有的职业分类体系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但其专业服务已经开始从传统的职业框架中逐步扩展开来,并逐步分化成当下各具特色的社会工作者这样一个新职业。
更有人说,它是一种制度。随着社工组织化、机构化、专业化的形成,其渐渐被纳入现代社会的制度系统中,成为一种贯彻政府福利政策、确保社会稳定不可或缺的制度。为此,北京等地正在探索建立社会工作委员会之类的专门机构,以完善社工制度的推行与普及。
那么,少年司法社工又是做什么的呢?
出现在本期聚焦策划中的所有的社工告诉我们,少年司法社工是以自己的法律、心理、社会、教育等专业知识来帮助别人的人。在我看来,他们不仅在用心、用情、用力帮助那些一不小心、一不留神、一不注意就走了岔路、走了弯路、走了小路的少年,重归大路、重返社会,而且还在丰富与完善着我国的少年司法制度。
正如有关学者所总结与概括的那样,少年法官的角色类似于医生,负责诊断和开具药方。而少年司法社工的角色类似于检验人员、护理人员,他们负责为医生的科学诊断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也具体负责病人(罪错少年)的矫治与康复护理。
可以说,每个少年的违法犯罪都是一种人生的意外。对此,我们的少年司法制度,需要一种例外处置的胸怀与眼光。否则,他们就有可能被推向边缘,成为社会的编外人员。因此,在实践中,如何整合司法和社会资源,将教育、感化、挽救的少年司法原则做到最好,成了少年司法人孜孜以求的目标。
于是,挽救那些误入歧途的孩子,帮助那些面临困境的孩子,启迪那些迷茫困惑的孩子,不仅需要我们伸出温暖的手,更需要全社会像一棵大树一样为他们遮风挡雨。
“好大一棵树,绿色的祝福。你的胸怀在蓝天,深情藏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