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年春晚有何看头?有啥说头?

标签:
电视小虎队春晚舞台李伟健杂谈 |
分类: 所见所闻 |
虎年岁首话春晚
如同现今人们对过年吃肉越来越淡的感觉一样,春晚也并非唯一的大众娱乐方式。但过年的饭桌上还是要有肉的,而春晚仍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今年的春晚,愚以为算得上近几年来最好的一届了。
基本上可概括为回归。多种多样的回归。更多的是回归到了春晚应有的功能——强调娱乐,淡化说教。
虎年春晚与前几年相比,既有超越、又有创新,可谓亮点多多。
一、相声
与往年相比,相声的数量虽未增多,但在时间上却有不小的变化。冯巩的相声剧《不能让他走》和姜昆的相声《和谁说相声》都在十分钟左右甚至超过了十分钟,李伟健、武宾的相声《超级大卖场》放在零点以后,说明春晚导演组终于在纠结了很多年以后,重新认识到了相声这一曲艺形式的重要性,也希望相声能给现场及电视机前带来更多的笑声。
不要小看这小小的变化,其实这种变化可是不小的,抑或预示着相声在春晚舞台上或大众舞台上的回归。而且,从内容上看,相声的讽刺功能在虎年春晚也有所体现。《不能让他走》反映了当今做好事的尴尬,出于春晚的考虑,当然要让结局皆大欢喜。但现实中却屡屡出现如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中乔安山所遭遇的与相声结局相反的“不能让他走”,本人同事的朋友就有此遭遇,至今尚未解除麻烦。而且在这个相声中还加入了即时性,比如足球扫黑,比如刚结束的东亚四强赛中国队3:0胜韩国。《超级大卖场》依然保持了《热线电话》的路子,对时下电视直销中的弄虚作假进行讽刺和抨击,让人在开心之余不禁会想,广告管理部门和广电部门是如何进行审查的?希望“两广”对此深思。
《大话捧逗》的一对新人贾玲、白凯南终于出现在了春晚,虽然出现的时间做了调整,比之前公布的节目单上的时间稍晚了些。新人的表现不俗可圈可点,尽管对影视作品形式化、套路化的讽刺早已有之,但两位新人的表现和表演风格以及各自扮演捧、逗角色的形式还是让人眼前一亮。
但愿我能说对,今后的春晚能给相声越来越大的空间。
二、小虎队
1989,央视播出了《潮——来自台湾的歌声》专题片,分上、下两集播出。就是在那时,内地的人们认识了张雨生、姜育恒、黄莺莺、蔡琴、王杰、伊能静等台湾歌手,当然,还有小虎队。
本人在那时正值青葱时期,同时亦为流行歌曲发烧友,不仅爱听,更爱唱。专题片中的所有歌曲都用录音机录下来跟着学唱,抄录歌词,为了弄清一句歌词或一个字反复的按下暂停键、倒带键、播放键。每天哼的唱的都是《我的未来不是梦》、《天天想你》、《再回首》、《一场游戏一场梦》,而唱的最多的就是《青苹果乐园》和《逍遥游》。
霹雳虎、小帅虎、乖乖虎几乎是那个时期所有少男少女的偶像,尽管当时还很少使用“偶像”这个词。小虎队也几乎是我们看到的第一支组合,在那之后很多人才知道原来流行歌曲还可以这样“组团儿”唱。他们在演唱中的舞蹈成为我们竞相模仿的动作,人们为三只小虎究竟哪个长得帅、哪个唱功好而不停的争论着。
也是从那时起,我们才渐渐了解到港台地区有着专门为艺人进行“包装”的团队,他们不仅为歌手量身打造歌曲,而且连歌手的服装、舞蹈、动作、姿势、演唱顺序都一“包”到底。小虎队在那时带来影响不亲身感受是无法体会的到的。
二十年,我们已从十八、九岁进入不惑之年,可二十年前的青葱记忆还不时的在身体里激荡。虽然今天的小虎队已远非昔日可比,岁月同样毫不留情的给他们刻上了痕迹,但大家都看到了吧,小虎队演唱时春晚现场几乎所有的三十五岁至四十五岁的观众都在跟着唱,这也许就是留在我们内心深处的记忆所反映出的最好的表现。
小虎队解散后发展最好的应该是“乖乖虎”苏有朋,从十年前《还珠格格》中的“五阿哥”到2009年热映的谍战片《风声》中“白小年”,影视方面的发展盖过了唱歌。“小帅虎”陈志朋在《还珠格格》中出演了“尔泰”后很少再看到他。“霹雳虎”吴奇隆虽然也在影、视、歌方面不停的努力,但始终难以再进入人们的视线,倒是去年的婚变让他当了一回“主角”。
说实话,几年前我和我的同龄好友瞎侃时就发过这样的感慨:什么时候能让小虎队再组合一次就好了!二十年后,在虎年的春晚能够再次看到“小虎队”着实要感谢虎年春晚导演组。也说明了导演组真正的在考虑了春晚的娱乐要素,考虑了观众,考虑了老百姓,从这个角度讲也是一种回归。
一口气说了这么多,列位看官可能已经厌烦,但请您理解,以上我对小虎队无法抹去的记忆,也许更多的来自于对曾经岁月的回忆。所以,还请列位原谅则个。
三、视频技术
去年我在博文《再评春晚》中就曾提及春晚舞台的视频运用,还说“本届(牛年)春晚舞台对高科技运用到了极致,堪称一大亮点”。今天看来,当时的“极致”一词欠妥。今年春晚的视频运用要远远多于和大于去年,技术更成熟,表现更完美,与舞台与演员与场景的结合浑然一体、有如天成。高科技的加入,为春晚舞台创造了无限的空间和表现力,相信会一年更比一年强。正应了一句广告语: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四、网络语言
虎年春晚节目中网络流行语可谓无处不在。相声、小品甚至戏曲节目都大量的使用了网络流行语言,诸如“雷人”、“打酱油”、“***,叫你回家吃饭”、“山寨”、“不要**哥,哥只是个传说”、“偷菜”、“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哥*不是*,是寂寞”、“你out啦”等等等等。还有姜昆、冯巩的相声都说到了热门电视剧《潜伏》。网络流行语使得节目内容跟生活贴得更近,演员与观众的交流更加默契,“笑”果自然也就不错。本届春晚在这方面基本做到了与时俱进。
五、网络歌曲
网络流行歌曲单独占了春晚的一个版块,想起了有一年春晚的有过一组叫做“新生代”的节目,也是将当年流行的一些个新校园歌曲集结联唱。今年专门把网络流行歌曲单独做一版块,相较于前几年的封杀显然进了一大步。导演们似乎知道了有些东东是打压不了的,与其关门拒绝还不如开门揖客。其实“屈服”于观众对春晚来说是一件好事。
六、小品
今年的小品似乎没有太多可说的,因为没有特别好的,也没有特别不好的,总的说来都算中规中矩。如果一定要评个优劣,我以为《一句话的事儿》和《捐助》还可以聊一聊。
郭冬临的小品保持了他的一贯风格,略带夸张、贴近生活,其实每年他的小品都是不错的,也总能让人津津乐道,比如“有事儿您说话”、“有事儿您呼我”、“英语说得像快板”、“冲动是魔鬼”等等,可不知为什么就是始终占据不了一线。今年的小品反映了现实中互相帮忙“扯谎”的故事,至于究竟是欺骗还是善意的谎言,恐怕小品中给出的答案并不是唯一的。但估计小品中的台词“你就不能阳光一点啊”可能会成为2010流行语。
小品《捐助》的故事,印象中好像确有其事,可是在小品中却表现的主题不够突出,显得杂乱无章,参演的五位演员人人有台词,人人想表现,结果只能是事与愿违。还是那句话,本山技穷。但能在春晚上一批一批的推出“赵家班”弟子,已经足以令人艳羡了。小沈阳在节目中的地位无法和《不差钱》相比。“刘能”王小利的戏份不差于赵本山,这可能就是本山的目的所在——力捧王小利。明年王小利会不会也搞全国巡演?
《家有毕业生》的最后有句台词说“我们是80后,创造新成就”,已值“90后”当道的2010年再拿“80后”说事儿是不是有些out了?值得商榷。还有就是蔡明蹩脚的天津话很容易让人起鸡皮疙瘩。
七、《红楼赞花》
唯一的一段戏曲节目可以说得上是整个春晚最具创新意识的节目。
所有的演员都是全部行头披挂上场,可是脸上并没有像传统戏曲那样“浓妆艳抹”,每个演员露出的都是真面孔,此为创新一。
锣鼓家伙配上管弦乐器虽然在以前试行京剧改革的《南北大汇唱》节目上出现过,但那时也只是不穿行头的清唱,像今年春晚这般在多个曲种上的运用应属首次。可以说为戏曲改革做了贡献。此为创新二。
于魁智扮演的贾政在传统戏曲舞台上戴的髯口换成了粘上去的短须,使戏中人物更接近现实,这在古装京剧表演上可能也是第一次,此为创新三。
《红楼赞花》的唱词都是根据春晚需要全新创作的,而且契合每个角色的性格特点,此为创新四。
另外,“山寨”一词就是出自“山寨版刘姥姥”朱世慧之口。
《红楼赞花》可以说是二十余年来春晚戏曲舞台佳作之一。
八、刘谦
在春晚严格的考查、审查之下,港台艺人连上两届春晚的除了1984年、1985年的张明敏以外,二十五年来仅此一位。足以让那些天王级的巨星在此阶段黯然。这应该是他最成功的“魔”术。
九、其他
王菲——冷艳、空灵。虽蛰伏多年,但风范不减。
凤凰传奇——前年春晚被毙后,凤凰传奇仿佛真的“涅槃”了,已连续两年登上春晚。
熊汝霖——出自《梦想中国》的小熊也是第二次上春晚,第一次因为是《梦想中国》的冠军,这一次凭的是什么,不知道。实力?运气?
小“百家姓”王仙妮——一位可爱的小姑娘,一个节目单上没有的节目,一个经常出现在其他综艺栏目中的节目,让我们感到虎年春晚的大众化娱乐倾向。这是一个好的倾向。
十、微瑕
李伟健、武宾的相声之后出现了几秒钟的冷场,节目的衔接上好像出了点问题。但在这么大型的晚会上,这样的微瑕比起往届春晚出现的主持人口误、零点报时抢话、镜头切换凌乱,真的不算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