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可敬可爱的四川人

(2008-05-26 18:56:33)
标签:

四川人

余震

可敬

大地震

赵本山

文化

分类: 所喜所忧

    汶川大地震,让我们看到了一场大灾难带来的大悲痛,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人爱心的大动员,还让我们看到了包括军队和地方的各种救援力量的大集结,更让我们看到了可敬可爱的四川人民的坚强、自信、勇气和力量。其中,四川人民在灾难过后的幽默与诙谐尤其值得一提。可以说,他们的幽默与诙谐,既让我们感人泪下,又让我们感慨万千。

 话说回来,我与四川人还真是有缘分。当然,我这里说的四川是包括重庆在内的老四川。从亲缘关系上说,我的丈母娘是四川绵竹的(2001年我曾陪丈母娘回到了她阔别将近40年的家乡。绵竹也是此次大地震的重灾区,所幸家里亲戚一切平安),我的妹夫是四川南充的;从朋友角度看,我的许多亲密友人是四川人,其中既有律师,也有法官,还有检察官和警官,还有许多媒体的同行;从工作方面谈,我第一次与许多平面媒体抢重大案件新闻,就是19915月到成都市中级法院采访著名的海灯名誉权案的审理。那一次采访是我第一次入川,也是我第一次经社领导批准为了赶时间第一次坐头等舱(至今说起此事来我还眉飞色舞、喜形于色)。所以,汶川大地震的当天晚上,我给四川朋友们一一发短信询问是否平安,他们回短信的时间尽管或早或晚,但都很用了很诙谐地文字告诉我一切平安。

 为此,今天我要说说四川人的幽默与诙谐。有一位法官朋友(实际上不只一位)与我私交很好,当然这个私交是因为先神交再面交(我是编辑,他是作者)。他身上永远充满了四川人的幽默细胞,他的第一句话永远是充满幽默的玩笑话,一个艰深而晦涩的道理永远是经他一番解释就简单而明了。只要有他出现,再严肃的场合也会变得很轻松,再正规的讲究也会变得很活泼,再难堪的处境也会变得很和谐。所以,许多朋友知道,只要有他在,一顿饭你就别指望吃得很完整,但你也指望吃得很辛苦。这个时候,朋友们就会觉得吃饭的时间怎么会过得如此之快,开会的时间怎么会变得如此之短。当然,此时我也常常成了他挖苦的对象、幽默的工具、诙谐的产品。而我只能笨拙地、缓慢地予以回击,尽管效果不高。

 所以,我常常想,在咱们中国人中,最幽默的不一定就是赵本山这样的东北人,四川人也应该是最幽默的人。之所以四川式幽默难得在一年一度的“春晚”登台,一是可能还没有出现赵本山这样的代表性人物,二是四川话的独特音调还没有被大多数人熟悉。尽管如此,我还是常常在没有四川人的场合冒充四川人讲几句四川话。当然,四川人一出现,我就赶紧“丢耗子”了。不管三七二十一,把问题留给其他人,我赶紧抬脚走人。

 可以说,在这次大地震中,四川人的幽默与诙谐终于让国人真正感到了、终于感染了、终于感动了!

 比如那个刚被救援队员从废墟下救出来后竟然嚷嚷着要“喝可乐”、而且还“要冰冻的”、叫薛枭的17岁男孩,比如那个同样从废墟下被抢救出来后竟然给救援队员敬了一个礼的叫郎铮的3岁男孩……他们的表现在平时可能有些玩笑,但此时却让我们笑中带泪、笑里带甜。四川人真是太可爱、太可敬了。

 更有意思的是白岩松在直播节目里转述的那个笑话:话说汶川大地震中的一位幸存者被俄罗斯救援队救出后,记者采访时问他感觉怎样。幸存者想起了自己在被救援过程中满耳听到的外语,有感而发说:“狗日的地震好凶噢!格老子被挖出来后看到都是外国人,还以为把格老子震到国外去了!”

 四川人真了不起!这个时候竟然还如此乐观。真是可敬又可爱啊!

 近日,在我的手机里又收到了四川朋友发来的一条关于地震灾区近期生活状况的短信:“震不死人晃死人,晃不死人吓死人,吓不死人困死人,困不死人累死人,累不死人跑死人.到最后,地震不来急死人。”

 还有四川朋友发来了一幅对联说:“早也跑晚也跑,一天到黑都在跑(上联);跑得脱跑不脱,看来要把命跑脱(下联)。”最后横批是:“安心睡觉。”

 还有的四川朋友干脆就不跑,她在短信中说:“大震跑不脱(上联),小震不用跑(下联)。”横批就是“不跑”。

 另外一位四川朋友发来的短信说:“比地震可怕的是余震,比余震可怕的是预报余震,比预报余震更可怕的是预报了余震却一直不震。”

于是,有朋友就自我解嘲:“灾区人民无房可住,在余震中等待吃喝(上联);成都市民有房不住,在吃喝中等待余震(下联)。”

 ……

 看起来,今天的四川人尽管生活在一种不安定的状态中,但他们仍不失其幽默和诙谐。只是我们这些身在北京、远离灾区的人看到的却还有辛酸、还有担忧。

 但愿,灾区的人民早日回到往日稳定的生活,但愿四川的朋友早日结束这种不稳定的生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