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香港上市公司监管案例评析及合规指南》
本书作者之一田冰川先生与我相识已有十多年,还曾与我在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中国律师》杂志社一起共事。当时,他一边攻读硕士,一边为杂志写稿。因为他超群的采写能力、敏捷的策划能力、周到的协调能力、专业的思辨能力,我曾有意将他引入杂志社作为重点人才进行培养。但同时,我又感觉到,他应该到一个更广阔的天地去锻炼、去提升。后来,他就去了中化公司。尽管他已离开杂志社,但我依旧在关注他的每一个进步、每一步发展。如今,一部与其同事合著的作品摆在我面前。为此,我既高兴,又欣慰,更惊喜。因为这是一部值得读、值得看、值得用的书。
毫无疑问,本书是一部案例集,但又不是一部一般的案例集。
我曾经在一部书里对案例作了如下评述:“对律师来说,案例就像是作家的故事、诗人的诗集、记者的作品;是经济学家的数据、哲学家的比方、语言学家的造句;是政治家的政绩、运动员的成绩、代理商的业绩。然而,在法律上来讲,案例就是法院曾经或可能作出解决纠纷行为的某个事件的简短故事。也就是说,它也有开头、结尾乃至前因后果,它也有独一无二的特殊性,它也要解决过去、思考未来,它也要通过这个故事反映社会价值并形成社会价值。”
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部案例集,正是这样一部能够“反映社会价值并形成社会价值”的作品。
首先,本书是一部通过反映企业管治、市场交易、行为准则、法律责任等内容,来反映香港市场繁荣、社会发展、法治进步的案例集。
其次,本书是一部以案例的方式来诠释香港联交所的上市规则和相关法例的作品。换句话说,这是一部以案释法、以案析法、以案说法、以案明法的作品。
最后,本书又是一部既告诉你为什么、还告诉你怎么办,为此,我们又完全可以立即拿来当成样板的案例教科书。
一般来说,我们论证任何一个问题的解决,大致都要遵循以下三个逻辑思路:一、这是什么?二、这是为什么?三、应该怎么办?
本书作者正是遵循这样的思路,展开了写作与研究。尽管在本书的体例中,每个案例都是从“案例简介”、“案例评析”、“相关法律规则摘要”、“标准化工作指南”等四个部分进行研究与介绍,但我依旧能从中看出这样的三段式逻辑结构。每个案例的“案例简介”部分,就是告诉我们:这是什么、这里发生了什么;而“案例评析”与“相关法律法规摘要”部分是告诉我们: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事情、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个案例的发生;“标准化工作指南”部分则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我们应该怎样解决这样的事情、应有什么标准的解决模式与经验。譬如,“利益冲突”、“董事承诺”、“业绩披露”、“敏感信息”、“公告程序”、“关连交易”、“内幕交易”等问题,均有可能让我们问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本书尽管收集了60多个案例,但其中均显示了各自成篇、各成一体、各具特色、各有亮点的协调组合风格。仔细读过本书,你就会发现,没有长时间的准备是收集不了这么多各具特色的案例的,没有这么多的案例是写不出这样各具亮点的评析的,没有这些极具功力的评析是显不出本书的价值的,没有这些能够反映社会价值并创造社会价值的成果是无法体现两位年轻作者的才华的。
两位作者虽然年轻,但提出的问题却很老道。他们从现实中来,又到现实中去。所以,本书不仅仅是提出了问题,而且还结合案例、结合现实、结合困惑,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与步骤。
学过法律的人都知道,评析案例是一个法学院毕业学子的基本功。但是,我们当下的法学院很少去培训与发现学生的这项基本功。往往只是习惯于填鸭式地让学生去背诵那些概念、定义、原理,也就是只让学生知道是什么,却不让学生知道为什么、怎么办。
现在,不少法学院正在渐渐探索引进“诊所式”教学模式。如此而行,可以相信,我们的学风、我们的教风,都将为之发生有益性的变革。
我突发奇想,像本书这样的作品、这样的案例,完全可以作为民商法学院学生的教科书。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有益、有趣、有效的教科书。为此,我们对教科书的理解也将发生革命性的改变。当然,本书的教科书意义还不仅仅体现在法学院。更重要的是,还能体现在商学院的人才培训计划之中。同时,对法官、对律师的业务提升也将大有裨益。
美国法学家博登海默说:“只有那些以某种具体的妥协方式将刚性和灵活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法律制度,才是真正伟大的法律制度。”照此说来,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认为,只有那些将法律的原则与现实的情况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案例,才是教科书式的案例?也只有这样的案例,才能成为教科书式的案例?才能既反映社会,又创造价值?
在我看来,这个答案应当是肯定的,尤其是在当你读过本书之后。
是以为序,乐以为序。
刘桂明
2007年9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