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刘桂明
刘桂明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0,338
  • 关注人气:19,66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是优秀硕导吗?

(2007-03-25 15:48:30)
分类: 所见所闻

我是优秀硕导吗?

   清华大学法学院一年一度的联合硕导聘任仪式又一次在明理楼模拟法庭举行。

   作为续聘硕导,我自然应邀到场。

   今年的聘任仪式由清华法学院车丕照副院长主持,然后由院长王晨光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王亚新教授及新聘硕导和学生代表分别致辞。

   王晨光院长首先向大家宣布了一个喜讯:《清华法学》终于获得公开刊号!

   作为新聘的联合导师,每个人有3分钟的演讲机会,或介绍自己,或介绍自己的专业。大凡这个时候,每个人都会千方百计地将自己与清华有机地联结起来,要不然怎么叫缘分呢?

   记得当年我被聘任为联合硕导时,我不由自主地将自己与梁启超先生“链接”在一起:“各位老师和同学,你们看到,我这个人长得比较有特点,一是好认,二是好记。有人说我长得像列宁,也有人说我长得像梁启超。我喜欢接受这个比方,说明我与伟大的思想家站到了一起。尤其是梁启超,我不仅跟他长得像,我还特别崇拜他。说到清华,我们不能不提到梁启超。因为清华的校训‘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就是梁任公题写的。由此可见,我与清华的渊源是多么深啊!能有机会到清华作硕导、办讲座,对我来讲,真是一个难得又值得的学习机会。谁不想来呢?感谢你们给了我这样的机会!”

   其实,还有一个渊源,当时我没有说,也不敢说。怕有人说“贴金”炫耀。

   那个渊源就是一代国宝、著名国学大师、我们的江西老乡陈寅恪。

   说起陈寅恪,学界有很多传奇故事。其中有一个故事比较经典:

   1925年,清华学校创办国学研究院。已在清华任教的吴宓向梁启超介绍陈寅恪,梁启超便推荐陈担任国学研究院导师,当时的校长曹云祥还未听说过陈寅恪,问梁:“陈是哪一国博士?”

   梁启超回答说:“他不是博士,也不是硕士。”

   曹又问:“他有没有著作?”

   “也没有著作。”梁答。

   “既不是博士,又没有著作,这就难了!”

   梁启超大为生气,于是回答说:“我梁某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好吧,你不请,就让他在国外吧。”

   曹云祥听后决定聘请陈到清华来担任导师。于是,没有什么学位文凭、也没有什么著作的陈寅恪,凭着广博的学识,成了清华国学院的四大导师之一。

   这就样,陈寅恪来到了清华。

   陈寅恪于1890年生于江西修水,家学深厚,三代风流。对陈寅恪来说,战争、维新、立宪、革命、复辟、民国、抗战、建国,他一一经历。他一生安稳的日子极少,在清华国学院从教是他一生中最值得留恋与怀念的时光。

   有一天,他给学生送了这样一幅对联:

   南海圣人再传弟子

    大清皇帝同学少年

   学生开始不解其意,经他一解释,大家恍然大悟,更加由衷钦佩老师的博学与幽默。

   诗中所言“南海圣人”说的是康有为,是梁启超的老师。而王国维曾在清逊帝南书房行走,算是溥仪皇帝的老师,所以陈寅恪就称清华国学院的学生为“再传弟子”和皇帝的“同学少年”。

   言归正传,再说硕导。

   一百年来,清华始终以“行胜于言”而享誉海内外,就连他们聘任硕导,始终坚持求真务实,不图虚名,不放空炮。

我是优秀硕导吗?
代表全体优秀硕导致辞的徐家力律师

   对此,应邀上台代表全体优秀硕导致辞的徐家力律师也是深有同感。他说:“有一些学校外聘硕导,只是给了我们一个名声。只有清华,请我们做硕导,既没让我们只是挂名,也不让我们陷于空谈。而是真的让我们带学生、参与学生毕业答辩。这种学风、这种作风,我们只在清华看到了!”

   我也成了车丕照教授宣读的10位“2006年度清华大学法学院优秀硕士生导师”之一。

   我也是优秀硕导吗?

   环顾左右,我有些半信半疑似地从王晨光院长手中接过了证书。

   从有形的角度看,我似乎已是优秀硕导:一是现有证书为证,二是我参与指导的学生均很优秀。

   但从无形的角度看,我显然难以胜任优秀硕导:既无深厚的学术功底,也无系统的理论体系,更无扎实的学术成果。如此才疏,如此学浅,怎堪优秀硕导之荣?

   辗转反侧,我终有所悟:原来,这是清华法学院对我尽管脑笨但却腿勤的鼓励,对我力不足而心有余的鞭策,为我今天的努力而提出的温柔要求,为我明天的追求而设置的美丽目标。

   古人云,教学相长。那就让我们与“同学少年”共同成长吧!

   正如我的学生江原发言时所言:“我们为成为一名的真正的法律人而来到了清华大学法学院,在如此优越的条件下,我们怎么能不努力、怎么能不奋斗、怎么能不追求着我们的梦想?也许几年之后我们离开这美丽的校园,走入社会,但我们仍会义无反顾的秉承着清华大学法学院的优良传统一直走下去!今天,我们以我们在清华大学法学院学习生活而骄傲;明天,期盼着清华大学法学院能因我们而自豪!”(原文附后)

   学生如此充满理想,老师岂能不迎头赶上?


(学生江原的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今天能参加清华大学法学院法律硕士联合导师聘任大会,我感到无比的激动和荣幸。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清华大学法学院法律硕士向各位尊敬的校外联合导师表示由衷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感谢您们对我们的谆谆教导,您们辛苦了!

   曾经我们都有着这样一个梦想,成为一名真正的法律人,带着这样一个梦想,我们不约而同的选择了清华大学法学院。而清华大学法学院也给我们每一个人带来了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她有着强大的师资力量,目前,清华大学法学院有法学专业教师50人,其中全职教授21人,副教授15人,全职教授中博士生导师14人;除此之外还聘请了众多校外兼职教授、客座教授、以及顾问教授、外籍教授。

  她有着丰富的学术资源,清华大学向来以丰富尖端的学术资源而著称,而法学院也不例外。2,000多平方米的法律图书馆和电子阅览室,现代化的配套设施,在国内大学中也是首屈一指的。

  她有着一流的科研条件……这所有的一切都为我们牢固掌握法律专业知识,并多方涉猎其他学科,全面发展,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成为一个复合型、高层次的法律人才提供了绝佳的条件。

  联合导师们都是法律界各行各业的翘楚,既有法官、检察官等国家公务人员,也有法律杂志、书刊处的主编,更有律师界的精英。校外联合导师和校内导师一起,不仅指导我们的毕业论文写作,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对我们毕业后进入社会,成为一名法律职业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首先,他们本身就是优秀的法律职业者,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领略到成功法律人的气质与风范,学习到他们对法律工作严谨踏实一丝不苟的态度,知晓法律人的工作节奏和生活。其次,他们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提前进入社会,从事法律相关工作实践的机会。有利于我们把在校内所学,书本上所学,和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相结合。再次,他们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门,那就是走出校外,到社会上去,接触社会上的人与事,不仅可以很好的锻炼我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也可以让我们提升自身与人沟通交流的本领。

  我的导师是刘桂明老师,他已经被评为清华大学法学院优秀联合导师之一,我们一直都保持密切而良好的联系,在与刘老师的交流中,我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单是刘老师的文笔和处世哲学就让我钦佩不已。因此,感谢清华大学法学院给了我们这样的机会。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们为成为一名的真正的法律人而来到了清华大学法学院,在如此优越的条件下,我们怎么能不努力,怎么能不奋斗,怎么能不追求着我们的梦想?也许几年之后我们离开这美丽的校园,走入社会,但我们仍会义无反顾的秉承着清华大学法学院的优良传统一直走下去!今天,我们以我们在清华大学法学院学习生活而骄傲;明天,期盼着清华大学法学院能因我们而自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