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知青的农村轶事------7、生活服务排
(2016-07-28 10:23:13)
标签:
知青下放青春历史教育 |
分类: 随感 |
生活服务排包括工区食堂炊事班、蔬菜班,这里的蔬菜班相当于畜牧排的饲料班,是只为工区的食堂供应蔬菜的。
食堂位于工区的地理中心,同时,它也位于我们的心理中心。在那个年代知青们还没有手表,出工后掌握时间是看太阳,最有效的办法是看食堂的烟囱冒烟。所以我们在野外劳作一段时间后就会不停地向工区食堂张望,烟囱一冒烟,好像升起的就是希望,疲劳很快消减,因为食堂已经开始煮饭,过一个多小时就会听到敲钟,就可以收工吃饭了。食堂的标配是4两一钵的米饭,米饭确实不错,新鲜、清香。一般有二个青菜和一个荤菜供自选,大桶里的汤由自己装。那时的荤菜也就是里面有那么星星点点的小肉皮或小肉条,可你看那打菜的女知青在菜盆里装了菜后又不断的抖动菜勺减量,那真是抖得你的心都在跳。自己装汤时又是另一种心态。因为那一大桶汤里应该打入了一、两个鸡蛋,汤里的蛋花就像万里晴空漂浮的白云。你要心静气和,抵抗住旁边人的推挤,轻轻将汤勺潜入蛋花的下面,然后温柔地起勺。等蛋花随汤勺冉冉升出捅面,你就等着旁边的人羡慕嫉妒恨吧!
工区最大的福利就是每月杀一头肥猪,猪杂分几天做荤菜,猪肉当天做成粉蒸肉每人一钵吃完。所以,我们每个月的盼头就是杀猪吃粉蒸肉这一天的到来。那一大钵几乎堆起的粉蒸肉都很少用做下酒菜的,通常是直接再加多一钵米饭一餐就吃光。那时候真的是肚子里没油水,又是干的体力活,容易饿。果木排一个女知青,个子高大,跟男知青一样能吃饭。一次杀猪日之前,班里男知青们打赌,赌她一次能吃一斤半米饭。那天,在众目睽睽之下,虽然后面的时间脸都撑红了,但她终于将肉和1斤半米饭全部咽下,创造了一项乡村女子冠军记录。
生活服务排也为大家创造过一项一辈子忘不了的记录。有一天,食堂炒出的茼蒿菜油水放的多,看上去油亮亮的,吃起来味道很香。我们吃到后面的时候,发现碗底残留的辣椒不正常,那辣椒只是外表光光的带点黑色的薄皮,那辣椒籽干干的也带着暗黑色,再仔细看菜汤下面一层细细的黑沙尘,有人马上就联想到浇过的粪肥,而且工区食堂大锅煮青菜可是从没放过辣椒的,这茼蒿菜里的辣椒一定有问题!我们这边一炸开,另一个排的宿舍传来更恶心的消息,有人在菜里吃出了纸,解手纸!这事闹到了工区领导那里,调查的结果说是前两天浇的粪肥,这几天没下雨没浇水就采摘了。其实,根本的责任应该是炊事班,难到他们炒青菜前从来就没有用水洗过菜、择过菜?这才是更可怕的。反正那时也是我们自己最贱的时候,那些被人拉出来的辣椒被我们再吃一遍也没有产生副作用,这事最后也就不了了之。不过,我们那些人再吃茼蒿菜的时候总逃不开那个阴影。
说句公道话,炊事班知青的人数不多,每天起早贪黑,也是比较辛苦的。那时候各班经常要轮流到炊事班帮厨以便炊事班的人员换休。我们下放没多久就轮到了帮厨。帮厨最难的活是蒸馒头。那时候蒸馒头就是一项有机化学工程:首先是和面;将一定量的老面掺入和好的面团中;在一定的温度内面团经过一定的时间发酵膨胀;发酵到一定时候加入食用碱水以中和面团发酵中产生的有机酸;然后才是成型上笼蒸熟。我们班里4男4女都没有做过馒头的,只有一个当班长的女孩可能看家里阿姨做过,知道流程,但对关键技术中的一定温度控制、一定发酵时间、一定量的碱水也是没有经验的。为此,大家在前一天晚上就商量好对策,提前领来食堂厨房的钥匙。早上两点,班长叫起大家赶到食堂,在发面的案台前等着和好的面团发酵。等到天快亮时面团发酵膨胀较大了,我们开始了加碱水中和、揉面、馒头成型、上笼子蒸的流水作业。一笼出来大家傻了眼,二笼出来大家都要哭了:蒸出的馒头又黑又小,只比平时正常馒头的一半大一点。那平常斯文秀气的班长气得用她银铃般的声音(她真的是那种手机和弦铃声式的声音)对着一个正埋头使劲揉面的小个知青喊到:“还揉!还揉!这面就是你揉环的!”。小男孩平常调皮捣蛋、劳动偷懒,这回真是很卖劲的,结果还被冤枉了。那实际是面团发酵还不够就放人食用碱水终止了发酵的原因。事已至此已无法挽回了,等待的是打开买饭窗口时知青们拿到馒头后的一阵阵大骂。骂就挨着吧,反正我们也没少骂过别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