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死亡大悟生死观死者娱乐 |
分类: 影评书评 |
挚爱亲人离世,亲人总想最后为他做点什么,哪怕只是通过入殓师还原他一个体面的尊荣。性格懦弱的小林大悟,在走进死者的家中的时候,也是被人指责为“赚死人钱的”,但当他的手温柔得抚摸过死者的脸颊,额头,为他们轻轻擦拭身体,原本冰冷的死亡变得温暖而祥和。失去亲人的人们,知道他们把自己最爱的人托付给了值得信任的人,心灵也得以抚慰。
日本的入殓师有一套完整的工作程序,用酒精替遗体清洁、更衣、化妆、纳棺等……如今“仪式”已不再强求完美,重要的是入殓师与死者亲属的交流,他们开始用放松的心情去做。很多人的丧礼是哭和笑相伴着的,诸如片中小女孩微笑着给奶奶穿上长筒袜说BYEBYE,老太太在亡夫脸上留下一个口红印边笑边哭边说谢谢,像往常一样,跟所爱之人说再见,仿佛他们不曾离去。
http://www.khxx.net/wp-content/uploads/2014/12/%E5%9B%BE%E7%89%8721.jpg
电影里小林大悟师傅吃鱼白(河豚的精囊)时说道:“真是好吃得让人为难啊”,这种极致的思维,同样映射在日本人的生死观里,他们认为死是美的,美的极致就是死亡。为了追求死之美,有些人居然不惜自杀,日本的死亡率长期居高不下。武士道则要直面死亡,剖腹自杀就是最直接的例子。日本作家村上春树说: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中国人很明显的是乐生恶死,常说:好死不如赖活着。中国人对死亡充满极度的恐惧。甚至以未知生,不谈死,这样的借口来绕过死亡。于是有的人安安分分行善积德,希望寄托于来世得福报,有的人骄奢淫逸,极力活在当下。包括自杀方式也是服药,跳楼,割腕等等,从来都没有直面死亡。对死亡的恐惧心理,其实根源于我们文化本身。不管是要吃唐僧肉还是练仙丹,都是为了拒绝面对死亡。
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与生共存。《入殓师》以死言生。一个拍av的导演拍出了最有质感和人性的一部电影,还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这得是多大的情怀和沉淀,已然上升到一个民族审美观的沉淀。这部电影里,极致恐惧的背后是极致温暖,也只有日本这个矛盾且极端的民族才能胜任。
“我们一生中总要遭遇到离开心爱人的痛苦,那可能是分手,也可能是死亡,对此即使我们早有准备也无力承当。人类惟一应该接受的教育就是如何对这种痛苦,但是从来没有人教给过我,我们都是独个地默默忍受,默默摸索,默默绝望。”
http://www.khxx.net/wp-content/uploads/2014/12/%E5%9B%BE%E7%89%8731.jpg
大多普通人对于死亡是忌讳的。这个话题的难度在于,死了的人谈不了,活着的人谈不好。《心经》里说“不增不减”,宇宙能量是守恒的,死亡只是以另一种形态存在。任何一次的离开,都是回来的开始。入殓师也提到“死亡并不是终结,而是一扇门,象征着另一段旅程的开始”。澡堂的老头说,他每天都要把不同的人送出门到另一个世界,然后微笑地和他们说,路上小心,会再见的。是的,我们总会再见的。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不经死,不惜生。大悟师父在小植物园里烹制鱼白,说道:不想死就要吃,吃就要吃得好。活着,就要好好的活,这才是善待生命。同样给死人入殓,维护死者尊严,也是善待生命的方式之一。小林大悟之所以能够一直坚持下去,也是出于对于死亡的尊敬,因为只有一个对生命有着足够敬畏的人,才能理解死亡究竟是多么的残酷,也才能更好地善待生命。
每次看梅艳芳2003年告别演唱都会泪奔,尤其最后一场她穿着白色婚纱静静地诉说着这一生的遗憾,忍着病痛唱完《夕阳之歌》,最后一个人拖着长长的婚纱落寞得走下舞台。
本文如需转载,请联系QQ:102927545,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