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VS奥斯卡:我的温柔你永远不懂

标签:
时间不懂评委巴黎年前娱乐 |
分类: 影评书评 |
有人说400年的修炼,可以换来一场来自星星的爱情,但却不能换来一次中国导演和奥斯卡的那一幕牵手。然而即便是一万年的苦等,奥斯卡也等不到中国市场的认可。说来也奇怪,一个是全球最大的电影市场,一个是全球最大的电影制造商,本来应该是天生一对,但如今却是牛郎与织女,中间横着一条永远也跨不过去的银河。到底是落花无意还是流水无情呢?笔者想说说自己的一些看法。
流逝已久的商业性
http://www.khxx.net/wp-content/uploads/2014/04/%E5%9B%BE%E7%89%8721.png
当安妮公主坐在美国穷记者乔·布莱德里的摩托车后,紧紧搂着他的腰时,这样的画面就像是冬日里的一缕暖阳,温暖、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影迷。从那时起我们知道在遥远的大洋彼岸有一个电影天堂叫好莱坞,还有一个“国宝级”的电影奖项叫奥斯卡。为此我们在影碟店里无数次的问老板今年奥斯卡影片有哪些、为此我们通宵熬夜看着排队借来的碟片、为此我们将安妮公主的照片贴满了墙……
这一切的小美好陪着笔者渡过了少年与青年,以为它还能陪我们度过一生的时候却发现它已经不在了。奥斯卡获奖影片仿佛集体得了“孤独症”一般,不再是亲切的安妮公主、不再是热血的洛奇、不再是憨厚的阿甘,而是残酷的拆弹部队、高高在上的艺术家和跟我们没有半毛钱关系的为奴十二年。
中国与美国的文化差异
http://www.khxx.net/wp-content/uploads/2014/04/%E5%9B%BE%E7%89%8731.png
在老美的眼中,一个美丽的中国姑娘一定要有关羽般的丹凤眼、细长的眉毛和薄薄的嘴唇,这也是为何我们看到迪斯尼《花木兰》的时候大呼坑爹。中国和美国在审美上的差异是如此巨大,而造成如此巨大审美差异的根本还是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
随着世界逐渐变平,各种文化和各民族习俗之间开始了快速的融合,所以我们看到了前美国海军陆战队员杰克·萨利变成了阿凡达。然而说来奇怪,中国和美国对于奥斯卡的态度却越来越远。当美国人民怀着敬仰的心情看着《为奴十二年》的时候,
相差数年的“时间差”
http://www.khxx.net/wp-content/uploads/2014/04/%E5%9B%BE%E7%89%8741.png
早在2004年,当《魔戒3》在国内大红大紫的时候,另外两部在奥斯卡上大热的影片——《神秘河》和《女魔头》却未能登陆中国市场,对此引进方中影给出的解释是“已不具备时效性”。白驹过隙,眨眼时间就过了10年,但现在看来时效性是越来越不强了。因为奥斯卡的影片很多时候跟中国有数年的“时间差”。
曾记否,乔治六世整整晚了一年才在中国开始了演讲;曾记否,午夜的巴黎在2011年就跟中国牵手了,但是直到2014年,巴黎依旧还是午夜;曾记否,优雅的阿德里安·布洛迪无法以钢琴师的身份在2003年让中国影迷认知,只好9年后,在冯小刚导演的《1942》里当一位战地记者。在10年前,就算奥斯卡影片晚到数年,依旧能够得到影迷的巨大热捧,因为那时候我们没有互联网。但是在今天,时效性越发重要,我们看电影的渠道已经不仅仅是电影院,我们可以在网上偷偷看着抢版,甚至可以在eBay买到高清DVD碟片,所以那些让我们等了又等,姗姗来迟的奥斯卡影片,在我们已经通过其他途径看了N遍之后,实在没有欲望再去电影院看一次。
在欧洲各大电影奖项越来越“艺术”的时候,一座小金人牵动着全世界影迷的心。我们不希望小金人也随波逐流的故作清高,毕竟市场需要阿凡达、少年派的视觉冲击、需要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这样的帅哥养眼、需要《指环王》这样的宏大场面。这就是中国市场需要的“温柔”,望奥君能懂!(科幻星系康斯坦丁/文)
本文如需转载,请联系QQ:102927545,并注明出处
喜欢科技、科幻的朋友们可以加群交流66293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