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改编】值得电影界感谢的三位文学巨匠

标签:
微博电影界文学巨匠影迷可行性 |
分类: 影评书评 |
当莎士比亚的无数作品被无数次改编成舞台剧的时候,舞台剧之王的桂冠无可厚非的落在了这位作家兼演员的身上。然而在舞台剧越发式微,电影大行其道的今天,将小说改编成电影仿佛才是真正的王道。在今天,我们经常能看到很多作家的经典小说被改编成电影作品,但是笔者在谈起这个话题时,这三位巨头——托尔金、J.K.罗琳和凡尔纳的名字就会不自觉的出现。
托尔金:《魔戒》三部曲掀起魔幻狂潮
通过改编原著来作为剧本拍摄电影已经成为很多大导演喜欢运用的方法,然而能否将天马行空的小说改编成具有可行性的剧本就非常重要,而《魔戒》三部曲做到了成功的改编。为了这次成功,导演兼编剧的彼得·杰克逊在改编剧本上足足花费了三年的时间,有了这三年的沉淀,才让我们看到了一部恢宏的史诗巨作。
其中精灵族高贵的气质、矮人狂暴的性格和可爱的哈比特人都让我们无比的兴奋,而电影里各种魔幻般、气势磅礴的场景更是让我们完全进入了那个世界,跟着主角一起体验了一次冒险旅程。也正是由于这部魔幻巨作的成功,一时间跟风作品无数,但取得成功者寥寥无比,从而也可以看出选择一本好的小说来进行改编,也是非常重要的。
电影版《魔戒》的成功让英国作家托尔金这个名字享誉全球。就算在遥远东方的中国,稍微资深一点的影迷也会知道它的名字。不仅如此,电影版《魔戒》的成功更是带动了这本在1937年开始写,花费16年时间完成的小说再次成为畅销书,并且奠定了之后魔幻小说的大环境和基调。不得不说,这就是原著改编成电影带来的魅力。当然,前提是一次成功的改编。
J.K.罗琳:没完没了的《哈利波特》
这个名字无需笔者在做过多的介绍了。四亿五千多万册的印刷量、翻译成七十种语言、改编成八部电影,这些数据已经说明了原著是多么的成功,而作者J.K.罗琳也凭借《哈利波特》系列成为最畅销的作家之一,并且财富超过了英国女王。或许这一点连J.K.罗琳自己也没有想过,一个带着黑色圆框眼镜的小男孩会让她享誉全球。
对于大部分中国观众而言,真正读完七部《哈利波特》小说的人并不多,接触到《哈利波特》还是通过电影版。不得不说,前三部的《哈利波特》在改编上非常经典,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减少了原著里过于沉长的过程,让其更加符合电影的特性,剧情更加紧凑,使得观众在观看的时候不会觉得过于拖沓。
然而后四部的时候,观众已经有些审美疲劳了,而且部分剧情让人感觉被故意拉长,总是让人感觉切入不到正题上,特别是最后一部《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分成了上下部,圈钱之心已然是司马昭之心。
凡尔纳:默默无闻的大片推手
这是一个多么平凡的名字,以至于你看到或者听到他的时候不会多加留意,但是科幻迷或者资深的影迷对于这个名字应该会如雷贯耳。这位被誉为“现代科幻小说之父”的作家写出了例如《海底两万里》、《八十天环游地球》、《地心游记》、《神秘岛》等等大量的经典作品。而他的小说也大量的被改编成为了电影,虽然最后电影的品质褒贬不一,但是几乎每一次改编成电影,都会成为当红的大片。
这些电影中离我们最近的就是《地心历险记》。现在《地心历险记》已经完成了2部,票房成绩飘红,因此据闻《地心历险记3》也正在筹备当中。虽然《地心历险记2》已经加入了不少其他著作的元素,但是其故事框架依旧以凡尔纳的《地心游记》为基础。另外因为有功夫巨星成龙加盟而被中国观众熟知的《八十天环游地球》也是根据凡尔纳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但是电影版或许为了讨好中国观众,加入了不少了中国元素,特别是“广东十虎”的出现尤为惊人,真不知道凡尔纳看到这样的改编会作何感想。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未必能够被改编成一部好的电影,但一部好的文学作品一定是一部好电影的基础,特别是那些经历了时间的洗礼依旧能够得到人们认可的作品,其在被改编成电影之前就已经赋予了这部电影不少成功的元素,这就是原著送给电影的最大礼物。(科幻星系/文)
本文如需转载,请用以下方式联系,并注明出自科幻星系
QQ:88328702
喜欢科技、科幻的朋友们可以加科幻星系群交流66293965
个人新浪微博欢迎关注:http://weibo.com/sfw/
科幻星系官方微博:http://weibo.com/kh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