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长江七号》真的是星爷的“遗作”?

(2008-02-04 17:16:22)
标签:

周星驰

长江七号

科幻

影评

娱乐

分类: 影评书评
  
 

  迄今为止,在中国大陆的电影院里大规模公开上映的周星驰作品,实际上只有两部,一部是2004年底公映的《功夫》,一部是2008年初上画的《长江七号》。然而和《功夫》上映时的众口一词齐声称赞相比,《长江七号》从点映的第一天起,有关影片的两极评论就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在坚定的“倒周派”中,我的好友兼独立影评人GYD便是其中之一,今天翻出我们此前的聊天纪录,其“倒周”之坚定从他的MSN签名便可见一斑——

 

  1月25日,他的签名是“小心!《长江七号》是近年周星星同学最难看的作品...其实不怎么推荐,但估计去影院也没什么别的可看...”

  1月28日,他的签名改为“《长江七号》意味着周星驰一个喜剧时代的终结…”

  2月2日,他的签名变成了“预计《大灌篮》狠咬《长江七号》一口,前者没那么差,后者也没那么好...”

  2月3日,他的签名又改为“《大灌篮》跟《长江七号》票房接近、打平,甚至反超,重演《集结号》反击《投名状》...”

 

  可以看出,对于星爷这部新片的批判,YD是一以贯之的,作为一个我个人非常钦佩的具有独立态度的影评人,他甚至搬出了“遗作”这样耸人听闻的字眼,颇让我感到意外,相比之下,“一个喜剧时代的终结”已经算不上什么过激的论调了。

  有关YD兄对于《长江七号》的评论,我只在他的新浪个人博客上看到一篇文章,其言颇为中庸,据说他还写了一篇锋芒毕露的,却因怀疑我的猎奇心态,拒绝给我拜读。不过无妨,作为喜欢《长江七号》的一份子,我并非要和YD兄对着干,只是想表达一下对星爷这部新作的支持罢了,权作一家之言。

 

  在看完影片的第一时间,我写过一篇文章表达自己的心情,当时用了“好好笑,好感人”来形容彼时的感受,对我而言,一部影片能牵引观众的情绪,该笑的时候笑,该哭的地方哭,笑中有泪,泪中有笑,在百感交集处戛然而止,就是一部好影片,而《长江七号》就符合这样的审美标准。同时我也猜测,对于大多数没有专业基础的普通观众而言,这样的标准也是成立的。

 

  周星驰的作品一向是以无厘头的喜剧风格见长的,在他自己执导筒以来,一方面在影片中揉入更多个人思想内涵的表达,另一方面亦坚持了普通观众喜闻乐见的无厘头的喜剧风格,影片票房也在此基础上节节攀升。

 

  在《长江七号》中,周星驰作品的传统搞笑桥段随处可见,不胜枚举,相信只要看过影片的人对此不会质疑,而更多的批评瞄准的是故事本身。但我认为评价故事的的优劣,本身就是见仁见智的事情,但就故事的细节而言,那些折射出生活本色的智慧光芒,那些朴实无华却令人忍俊不禁的台词,难道担得起一部“不合格的故事”的罪名吗?天涯上有这样一篇帖子捕捉了影片中的部分台词,事实上,这些地方,我即使意识到星爷在逗我,可我还是没出息的笑了。

 

  关于影片的角色,被评论最多的自然逃不过徐娇、七仔和星爷本人。关于徐娇,我不想讲什么,因为你只要看过他初见外星人七仔时,声情并茂、手舞足蹈的那一场戏,就足以赞叹星爷眼光之独到(也有人质疑张雨绮没有演技,拜托,这部戏需要张雨绮有演技吗?猥亵地欣赏一下她用旗袍包裹出来的曼妙身材,已经是星爷给大家的意外惊喜了);关于七仔,同样不想讲什么,看到一些评论就七仔的特效水准高低各执一词我觉得相当无聊,普通观众怎么会关注七仔是万宽设计还是先涛设计,他们只要觉得这个毛绒绒的小家伙够可爱就够了,而事实也的确如此(那段梦中逞威的戏份真是堪称经典!);关于星爷,还是不用讲,一位同行的观点我很认可,“星爷在这部影片中的突破之一在于,当他在台前退居二线,依然可以通过其他演员的表现延续其无厘头的风格,让观众笑得出来。”

 

  其实,我最想说,也最想向没有看过影片的观众推荐的是《长江七号》中的几个配角——小狄的“恶少”同学、暗恋小狄的大块头“美娇”、被“美娇”打败的“暴龙”、挖鼻屎的恶人训导主任、教体育课的“四眼仔”老师、周铁的工头上司,以及那位头顶飞碟帽,只有一场戏的老汉,他们个个神采奕奕,性格鲜明,保证了影片从始至终都气运丹田。我一直有种观点,配角的表现更能体现一部作品的整体水准,而周星驰的作品总是为我的这个论调提供正面论据,《长江七号》也不例外。

 

  至于影片的催泪效果我不愿多谈。因为引人发笑的东西总是一样的,而催人泪下的东西却总是大相径庭,它折射的更多是个人的生活体验。比如我在看到七仔为了救活周铁,自己耗尽能量,变成一只公仔的时候,眼泪已经夺眶而出,而有些人此时的表情却是轻蔑的一笑,说“怎么周星驰也拿这种艳俗的煽情手段骗人眼泪?”但是不管你笑不笑,千万别拿周星驰“转型”说事儿。讲述一段父子情,是星爷一直以来的一个心愿,放在《长江七号》里讲过了,那些温情脉脉也许就此又将被他重新封藏在心底。唯一不变的,是星爷在未来的影片中一定会继续让你笑,并且在笑声中留下眼泪。

http://amuse.nen.com.cn/73749755317977088/20080204/1008036.jpg

  该说的似乎已经都说完了,但仔细看过众多的评论文章之后,还是忍不住想要发发牢骚,中国这么大,怎么就挑不出一篇对普通大众观众具有指导作用的评论呢,如许之多的影评人,怎么就出不了一个中国版的Roger Ebert呢?

 

  随着中国电影工业的发展,除了继续健全流通体系,提高制作水准,完善人才机制,扩大投资渠道之外,强调市场营销也成为越发被重视的一个因素,而电影评论便是营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时代的到来意味着发言权全民普及化,只有个人拥有了较高的知名度和权威性,它的评论才更具价值,于是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用博客这种强调互动性的方式来发表观点。

 

  但是为什么他们的评论不能得到公众的认可呢?首先,其中一批人被电影公司收买,通过出卖自己的“名声”获利,于是评论中的观点不再代表个人,转而体现了电影公司的意志,沦为宣传的工具;另外一批人始终坚持自己的专业视野和艺术趣味,“像侯孝贤一样”背对观众,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自娱自乐。这两批人基本可以代表国内较有名气的影评人的生态现状。

 

  Roger Ebert 的电影评论一样源于个人的生活阅历,但是他的文章少有晦涩的学院派词汇,也没有高深的主义理论。他以最平常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论述电影的文化价值。他推崇电影语言的创新和电影故事的思想性,侧重深入的人性刻划,对于好莱坞一些胡编烂造的东西,他会给予不留情面的批评,让Two Thumbs Up与Two Thumbs Down 两翼齐飞。这种不被商业效益所左右的评论,加上他自己从生活和电影中得到的艺术积累,使得他的评论分析中肯,不因导演是名家而手下留情,也不因初试身手的新人而敷衍了事,终于在行业中享有绝对的权威性。

 

  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中美两国的差异,作为一个发达国家,美国的中产阶级数量庞大而稳定,他们拥有较为统一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更容易在审美取向上达成一致,只要符合他们立场的评论(无论是政论还是影评),都会旗帜鲜明的予以支持;而在中国,当下正处于一个激荡的社会转型期,价值体系混乱不堪,“是应该靠一夜成名还是应该努力奋斗”甚至还可以引发大讨论的今天,必然不会有谁的观点可以一骑绝尘,引领一时风气之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