皆大欢喜的减税政策
(2014-11-17 23:42:03)
标签:
里根经济主张减税政策 |
分类: 宏观经济 |
清议:皆大欢喜的减税政策
减税减负政策终于有了些眉目,网路上立即迎来一片欢呼与赞美。
但之前所透露的400亿减负计划,无论如何还称不上是减税政策。但减负也好,减税也罢,其原理和作用都是一样的。这令我联想到了供应学派以及里根执政时期的减税政策。
有人说减税政策是里根经济主张的专属。这其实是以讹传讹。要知道,早在里根执政之前,共和党就推动了两次减税行动。据赫伯特-斯坦在他的《美国总统经济史》一书中介绍,一次是1947-1948年,共和党人不顾杜鲁门总统的反对,完成了一次重大减税计划。另一次是在1953-1954年,尽管艾森豪威尔总统犹豫不决,他们再次促成了大幅减税方案的实施。
还是在卡特执政时期,共和国人就推出了一个既能受到多数人拥护,又不因冷落了富人而受到攻击,甚至能让低收入阶层也表示赞同的,故而举国上下“皆大欢喜”的减税计划。这一计划的核心是:按每年10%的比率削减所得税,连续削减3年。而该计划的理论部分则来自于供应学派的经济学者。里根1980年竞选时承诺上台后将推行这一计划。
供应学派认为,普遍的一刀切式的削减所得税,不仅不会减少财政收入,反而会使收入增加。其中的道理是,大幅减税将增加税后收入和储蓄,进而增加消费,由此增加劳动力和资本的供给。供给学派的由来便是如此(这里的供给是指有效供给,而不是无效或弱效甚至负效的供给)。
供给学派还有一个著名的“楔子理论”,即政府增加税收及扩大开支的目的往往是增加对不工作或少工作者的收入补贴,即转移支付,这就像打入企业产值和收入之间的一个楔子,楔子越大,对生产的刺激性就越小,产出就越少。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年中国政府开支中增长最快的恰恰是转移支付。最近的情况是,工业产出也恰恰在反复下降。
我的研究表明,实行减税政策有几个关键点:一是不能同时执行高利率政策。由于里根执行初期通胀率较高,货币紧缩,所以减税的效果不够理性。这一点对中国特别重要。在工业增加值当中,国内的情况是利息的比重第一,税收第二,工资第三。所以,减税的同时务必降息降准,否则,减税减负释放出的所得会被利息吞噬。
二是减税政策在经济快速减速时效果较差。在里根执政第二年,美国经济遭遇了罕有的负增长,结果这一年失业率攀升至9.7%。对中国的启示,如果继续放任减速,并由此殃及就业,那么,减税势必导致财政紧张。减税政策实际上是助旺不助衰,只有在就业人口呈上升趋势中效果最好。所以当务之急是阻止进一步宏观经济减速。
三是一旦决定推行减速政策就不要走回头路。里根一度曾主张增税,结果导致许多供应学派的人离他而去,这也是他连任前两年减税效果不够理想的关键。
我这里有美国商务部提供的数据为证。需要说明的是,里根执政期间是之前美国历史上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最高的时期,包括二战时期在内。
1980-1989年美国政府总收入占GDP的比重(%)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数据来源:美国商务部)
当然,由于国内政府基金名目繁多,且早已赚的钵满盆满,加上红顶中介游走四乡八里,所以,减税之外的减负也是极其重要的。我举双手赞成。不过,相比之下,减税固然重要,比减税更重要的是减息。(2012年11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