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五招降低利率

(2014-09-20 10:08:09)
标签:

军事

财经

分类: 宏观经济

清议:五招降低利率

 

相信许多人都会意识到,克强总理日前对周小川尚福林讲的“让你们把利率压下来挺困难”这句话发人深省,意味深长,不可不察。

 

自古至今,高利率总是扮演着实体经济最大杀手的角色,且货币化程度越高,危害越明显。其五害之一,在于大量货币收入受高利率驱使涌入货币市场,势必打击消费。五害之二,在于企业利润空间不断被高利率挤压,势必压迫增加值产出,对于间接融资比例过高、资金成本普遍高于人工成本的中国尤为如此。五害之三,当终端消费需求不足以消化总产出,产能过剩的矛盾便日趋严重。五害之四,当利率水平持续高于全社会平均利润率,债务规模势必出现滚雪球效应,以至债务的膨胀速度快于总产出的扩张。五害之五,银行业不打一粒粮,不产一颗钉,彻彻底底是寄生于实体经济的产物,然而实体经济对高利率与债务规模的承载力是有限的,一旦承载力在边际效应作用下出现裂变,受损的不止是实体经济,失去母体支持的银行业注定也难逃厄运。

 

要想降低国内利率,以下五招恐怕是绕不过去的。

 

一是离岸人民币回流。放眼世界,人民币国际化是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今年1-7月人民币跨境结算依然激增55.9%便是很好的证据。研究表明,任何一种货币的国际化,都首先是本币海外结存规模不断扩张的过程。而要想这一过程可续,最好的办法就是离岸货币的回流,也就是在不改变债权主体地位以及不减少离岸货币规模的前提下实现其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下回流本币经济母体。鉴于境内外利率水平差距大,套利空间显而易见,因此将低息的离岸人民引入国内,的确是降低国内利率的招数之一。当然,除债务方式的回流之外,沪港通以及前景更加广阔的境内外资本市场互联互通同样是离岸人民币回流的途径。依照目前的扩张势头,离岸人民币规模不出几年便可扩张到20万亿,远期规模尚不可限量。

 

二是人民币出口信贷。出口信贷是国际经贸关系的惯例,既扩大本国出口,也弥补进口国流动性之不足,促进其经济的蛙跳式增长,互惠互利,两权无害。这种以债权方式实现的人民币海外扩张,最大的特点是所增加的离岸人民币以进口结算的途径悉数回流国内企业。这显然是更直接、更有效的离岸人民币回流。出口信贷即使不含财政贴息的元素也需要通过国与国之间达成的条约加以促进,因此,增加人民币出口信贷,政府责无傍贷。

 

应当说,以上两招,皆是以开源法降低国内利率。实际上,鉴于国内货币资源十分丰富,即使不开源,以开中法降低利率,可操作空间也是巨大的。

 

所以,降低利率的第三招无疑是降准。

 

存款准备金带给金融机构的影响不仅是可支配信贷资源的减少,由于上缴央行的客户存款利息照付,存准率越高,可支配信贷资源的成本就越大,以至于金融机构必须高进高出,无形中抬高了贷款利率水平。糟糕的是,假如央行用低息收缴的存款准备金以再贷款的方式提供给银行,由于再贷款利率水平远高于存款准备金利率,因此,这实际上是五十步笑百步,本质上还是在维持高利率。所谓扬汤止沸不若釜底抽薪,只有降准,才是降低利率的根本之法。

 

第四招是大力发展中小银行尤其是鼓励创新金融机构参与货币市场。市场经济无疑充满了以实力为依托的利益博弈。与发达国家相比,国内银行业的问题显然是集中度过高,加上银行业的自然垄断性质,银行在与借款人之间的利率博弈中固然占尽先机。何况大银行增加小微企业贷款,实实在在有着难以逾越的成本障碍。所以说,单是从围绕利率展开的银行与借款人之间的平等博弈角度看,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增加银行业的内部竞争。这里之所以强调要鼓励创新金融机构参与货币市场博弈,是出于创新金融与传统金融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后者一再被要求实施存款准备金制度,但那样一来,委托人独立承担高风险的高收益创新机制便抹杀殆尽。

 

第五招是开放商业票据市场。作为开中法,其降低利率的潜在逻辑是,当企业能够从更多的市场参与者手中以较低的贴现率回收现金时,不仅加快了资金周转,增强其偿债能力,还能够分散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避免衍生贷款风险的出现。

 

应当说,作为流动性供给最为充足的国家,居然长期面对利率水平远远高出国内全社会平均利润率的问题,实在是一个耻辱。

 

顺便说一句,不久前某机构研究报告在进行了国际比对之后得出国内贷款利率水平不算高的结论令人嘀笑皆非。利率的国际差异只是用来诠释跨国资金流动,却不能用来说明真实的国内利率状况。说到底,判断利率水平高低的依据首先来自国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