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央行的理论错误

(2014-01-15 12:22:38)
标签:

财经

分类: 宏观经济

清议:央行的理论错误

 

央行调统司司长盛松成今天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货币超发”的说法是以西方(主要是美国)标准来做衡量,但两国国情,统计口径均不一样。盛松成指出,货币供应量是个抽象概念,应该主要看物价,GDP,就业三个数据,货币供应量是在这三者之间寻找平衡,如果经济发展相对稳健,物价相对稳定,就不能断言“货币超发”。

 

应当说,这是一个严重的理论错误。

 

既然M2增速为13.6%,不仅远远超过了实际GDP增幅,也超过了名义GDP的增幅,怎么不能理解为货币对GDP的超发呢?

 

此外,就业对货币数量的影响有两个途径,一是就业数量,二是工资及居民收入。国内的情况是,前者是次要影响,后者是主要影响。所以,不谈居民收入,只是将就业数量视为决定货币供应量的依据是极不严谨的。就目前已知的情况看,2013年M2增速无疑会超过居民收入增幅,但从这一点看,又如何不是货币超发呢?

 

我点出央行的上述理论瑕疵,并不是我完全赞同所谓的货币超发论,而是让大家明白,央行关于货币发行数量的理论存在严重错误。

 

那么,关于货币数量理论,什么是正确的呢?答案当然是费雪方程式。

 

费雪方程式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但至今无人能够颠覆。其基本内容是,设M为货币的流通数量,V表示货币的流通速度,P为商品的平均交易价格,T为商品的交易速度,那么,MV=PT,表示一个经济体所需的货币发行总量等于货币的购买总量。

 

在费雪方程式的左侧,货币发行量取决于货币的流通数量和货币的流通速度。由于货币的流通速度主要是由储蓄或衍生工具的增减变化决定的,因此,在货币的流通数量不变或扩张速度较小的情况下,储蓄或其衍生工具扩张的速度越快,货币整体的流通速度就越慢,也就越有可能导致所谓M2/GDP大于1的货币超发。

 

在费雪方程式的右侧,货币发行量是由商品的平均交易价格和商品的交易速度决定的。请注意,其中的商品不止于消费品,还包括投资品(主要是住宅)。而投资品的价格水平远远高于消费品。于是,一个以消费品为主的经济体,其M2/GDP注定小于1;而对一个投资品比重快速上升的经济体来说,M2/GDP注定大于1。这也是中美货币发行量的主要区别。

 

央行的上述理论错误降落到货币政策上,一是忽略了储蓄及其衍生工具的扩张对货币超发的影响,以至于前者扩张的越多,市场对货币的需求就越强烈,以至于利率水平被人为推高;二是忽视了城市化过程中商品的平均交易价格伴随投资品比重的提升而上涨,以至于在紧缩实体经济货币供给的同时为城市化设置了障碍。

 

从这一点看,央行目前是城市化加速的绊脚石。

 

恕我直言,任用一些连货币理论都拎不清的人来掌管中国的央行,实在是国民的大不幸。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