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农村工作调研不足

(2012-12-23 14:12:56)
标签:

财经

清议:足够高的农民工资性收入比例是城镇化的前提

 

关于“今后一段时间,农民收入至少应与城镇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并力争超过”的政策表述,让人相信今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存在调研严重不足的问题。理由很简单,农民收入低于城镇居民收入的问题在过去几年已经得到解决。其中,20010和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幅分别是10.9%和11.4%,比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3.1和3个百分点。这样看来,假如仅仅是“同步增长”,就意味着极大的倒退。即使是“力争超过”,但超过的幅度小了,也是倒退。

 

很明显,只有在失去土地后实现收入的跳跃式增长的前提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才能够顺利实现。目前看,能够市民化的农业人口仅限于极少数的城市郊区,途径也只能是征地补偿。而对于绝大多数农业人口来说,鉴于现有家庭经营模式下很难大幅提高农业收入,即使是实现了农民收入增长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市民化仍是遥不可及的目标。

 

一般说来,身份的自由选择是以收入差距最大化为前提的。这意味着,对于大多数农业人口来说,只有在农业劳动与非农劳动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的情况下,他们才会在当农民与当市民之间自愿地做出选择。这样说起来的确很残酷,但没有人自愿失去土地又不能有保障地实现未来收入增长。

 

如此说来,农民来自农业劳动的收入超前增长,加上转移支付的收入比例进一步提高,距离市民化的目标不是越来越近,而是越来越远。这恐怕是由人的惰性以及土地制度的特殊性决定的。

 

可以肯定,只要农民的数量不大幅减少,城镇化以及经济大幅增长的目标都很难实现。这是由农业劳动效率总是低于非农劳动效率的普世定律决定的。

 

那么,如何促进除城市郊区以外的广大农民自愿接受市民化的选择呢?

 

答案只有一个,这就是大幅提高现有农村居民收入中的工资性收入比例。如果没有说错的话,如果农民外出打工获得的工资性收入超过了纯收入的50%,接受市民化的意愿就会大大增强。而一旦超过了70%,恐怕一多半的农民都会出于生活的便利性以及子女前途的考虑自愿接受市民化的选择。

 

遗憾的是,过去十年,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占全部人均现金收入的比例由30.37%升至34.26%,升幅仅为3.89个百分点。但上一个十年,这一比例的升幅接近10个百分点。这表明过去十年农民接受市民化的意愿其实是降低了。

 

沿着这一逻辑,中国最紧迫的任务其实不是以人口聚集为标志的城镇化,而是以增加非农就业为标志的工业化。我一贯强调,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前提,城镇化是工业化的结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