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财经 |
分类: 宏观经济 |
清议:紧缩政策增加居民通胀痛苦
新华社旗下一家研究机构提供的调查数据显示,截止今年6月末,国内15个城市的4个重点行业实际工资同比下降5%,较年初增幅仅1%。
在消费物价大幅上涨的同时出现工资下降,其含义远不止居民劳动收入跑输物价那么简单。对于居民来说,通胀反映收入与物价的关系。在物价涨幅大于收入增幅的情况下,居民的货币购买力下降,或货币收入购买力贬值,结果当然是通胀。现在的情况是,工资在下降,物价在上涨,其结果是居民所承受的通胀压力要远远大于CPI所揭示的水平。
这无疑给了紧缩政策当头一棒。
所谓紧缩政策,初衷是透过减少货币供应量来约束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并在需求回落的前提下稳定物价水平,进而捍卫居民货币收入的购买力。但它的副作用是在经济减速的同时出现劳动力市场的供过于求,以至工资水平下降。显然,成功的紧缩政策至少应当是在不降低居民收入的情况下抑制物价上涨。
如果硬要说目前的货币政策是适度宽松,那问题就更加严重了。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经济学含义应当是在抑制物价上涨的同时保持必要的经济增长,以便实现居民收入增幅与物价涨幅大体一致,进而减轻居民因物价上涨带来的痛苦。毋庸置疑,工资下降、物价上涨的结果是带给居民更大的痛苦。
我的意思是说,从工资下降、物价上涨的结果来看,紧缩政策是失败的,而所谓适度宽松政策是更加失败的。
令人不安的是,由于工资下降往往伴随失业率的上升,因此,实际情况恐怕要比上述调查数据反映的更加糟糕。
为应对欧债危机带来的经济减速风险,以色列央行已决定降息,作为金砖五国的重要成员之一,巴西央行预计有更大幅度的降息行动。
实事求是地讲,持续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和降息的做法只能理解为紧缩政策。既然结果是失败的,中国同样应当采取降息行动,同时应当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目的不是别的,就是要阻止经济持续减速,改善就业市场状况,更多地靠提高工资来达到减轻居民通胀痛苦的目的。
分析表明,进入10月份后,国内物价水平将由于上年基数的原因而大幅下降,此后至少是为期一年的物价涨幅回落周期。为此,即便抛开紧缩政策成功与否这一话题,国内货币政策也应该转向了。如拒不调整货币政策,那么,其结果将是经济继续减速,工资继续下降,失业率继续上升。在这种情况下,即使物价涨幅控制住了,但居民的通胀痛苦依然不会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