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宁要通胀,不要通缩”

(2008-11-25 18:54:09)
标签:

货币数量理论

通账

通缩

清议

财经

清议:“宁要通胀,不要通缩”

——事实不正确的货币数量理论误导了所有人

 

“昨天,我们厂旁边的印染厂倒了,上千号人失业了。他们很多是年轻人,回家都不会种地,就算会种地,象这些安徽人,家里人均才一亩半地,连自己都养不活。

 
这个印染厂年初就不行了,那时候雷曼还风光着呢。真正有杀伤力的政策是人民币升值,产业转型,再加上对房地产市场的打压。

 
我老家在福建三明,市区只有两个大厂,三钢、三化,如今全部停产…… 

 

宁要通胀,不要通缩。”

 

以上这段文字,是一位网友今天上午在我博客中的留言。想必这是他在看了我最近一连串讨论货币政策的文章之后,结合自己对身边事儿的感悟而发出的感慨。

 

透过他的叙述,大家或许会看出,如今国内企业所遭遇的困境,真正的原因其实并不是美国金融危机,而是国内此前执行的一系列调控政策。这恰好也是我一贯的观点。在最近一段时间与同行私下进行的讨论中,我一再强调:真正恐惧的不是美国金融危机,而是把原本属于我们自己的责任一股脑地推卸给外人。循着这一思路讲下去,我现在想说的是,改变现状的最好方法不是刺激经济方案,而是深刻反省以往政策的过失,在勇敢承认错误,彻底扭转思路的基础上,思考未来的对策,勾画未来的蓝图。重要的是,每一个决策部门都应当如此反省,以此保证最高决策机构制定的共同目标、路线、方针,能够在各自负责的领域得到顺利的贯彻执行。否则,不可以形成合力。而不可以形成合力,共同目标就无法实现。荀子说过:人力不如牛,走不如马,之所以胜过牛马,答案是能群也。群者,团结一致也。

 

不过,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结尾时说的那句话:“宁要通胀,不要通缩。”

 

经济学家对通账的关注远远胜过对通缩的关注。这是由于,(一)通账是一种更常见的经济现象,通账的周期往往在时间上远远长过通缩的周期。(二)通账对社会成员各自经济利益的影响是不平等的,总体上是对富有资产的人有利(因为资产价格上涨了),对贫于资产而只能凭借活劳动报酬过简单生活的人不利(因为购买力下降了)。相反,当通缩来临的时候,债务人必须偿还的债务伴随收入的减少而相对增长,许多收入大幅减少的企业甚至会因为无力偿还债务而破产,而在股东破产的同时,工人会失去工作机会,或在股东回报下降的同时减少工人的工资收入,总之是对所有人都不利。从根本上讲,经济学更关心基于平等的效率,而不是纯粹的效率。(三)通账虽然不是健康的经济现象,并透过加剧贫富分化而牺牲社会公平与正义,但只要不是非正常的恶性通账,滋生通账的环境毕竟是经济增长,而不是经济萧条及衰退,后者恰好是滋生通缩的环境。

 

然而,货币主义对通账与通缩的理解更进了一步。作为全球大多数货币政策的制订者,他们对米尔顿·弗里德曼说过的一句话感激涕零——“货币是不能拿来开玩笑的,所以要交给中央银行。”至于如何拿捏货币政策,用以防止通账,弗里德曼的另一句时常挂在嘴边的名言似乎是他们的行动指南——“严重的通账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他将这一现象归结为“印刷机现象”,意思是通账是货币数量扩张过度的结果。于是,为了预防通账,就必须小心谨慎地控制货币数量。

 

没错,这就是当前央行基于“近防通缩,远防通账”的认识,而迟迟不愿顺应市场预期大幅减息的思想根源。

 

遗憾的是,以往大量的事实证明,这种货币数量理论是错误的。

 

以1990年为基期,这一年的国内广义货币(M2)供应量为1.53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到了2007年,广义货币供应量达到40.34万亿元。就这段时期广义货币供应量累计增幅高达25.38倍的情况看,国内货币数量的扩张程度显然是相当惊人的,如对照同期GDP可比增幅仅为4.35倍的情况,称之为扩张过度丝毫不为夸张。但是,同期国内CPI的累计升幅又是多少呢?答案是不到1.3倍。这能说成是“严重的通账”吗?

 

具体到单一的商品。1989年,国内一台21英寸彩色电视机售价近6000元,而如今的售价仅为800元,不仅没有上涨,反而下降或萎缩了87%。按照国内职工平均年度工资水平计算,1989年的平均工资为2140元,掐住脖子不吃不喝,购买一台21英寸彩电相当于2.8年的工资总额。2007年的年度平均工资为24932元,可以购买27.4台21英寸彩电。这究竟是购买力下降,还是购买力增长呢?由于按照购买力衡量的价格水平才是真实的价格水平,这与货币数量扩张导致通账的说法显然是严重冲突的。

 

那么,为什么货币数量增长在这里可以导致物价的下降呢?主要原因是,货币数量扩张是生产力扩张的必要条件。如果不是1985~1995年国内出现持续的贷款增长,而且是在贷款利率甚至低于居民储蓄利率的情况下出现的增长,那么,国内彩电生产力不会出现奇迹般的增长,也不会奇迹般地大幅降低生产成本。这也就是说,只有增加供给,才能抑制价格上涨。这恰恰是被货币数量理论忽视的。

 

当然,有些商品的购买力确实出现了相对下降,但绝对水平还是上升的。比如说,虽然今年10月份原油价格平均水平折合人民币大致为540元一桶,比1978年上涨了近15倍,但是,按照1978年国内职工年度平均工资615元和当时的汇率水平计算,当时一位职工一年的工资收入大致可以购买到18桶石油;而按照上述2007年国内职工年度平均工资和如今的汇率水平计算,如今一位职工一年的工资收入可以购买到46桶石油。就名义货币工资的上涨幅度高达39.5倍来说,针对石油的购买力水平是相对下降了,但依然还是有近1.6倍的绝对上涨幅度。

 

需要说明的是,中国人按石油衡量的收入购买力上涨不足,只能说明国内能源生产力严重不足,而这一点恰恰需要扩张能源领域的货币投入数量。毫不夸张地说,如果不能快速扩张能源领域的货币投放,中国人永远就不能真正富裕起来。 

 

仅就能源生产力来讲,价格上涨无论如何都是必须的,否则,就没有投资回报,当然也就没有人愿意增加投资。而不能增加投资,在刚性的需求继续增长后,只能导致更大的价格上涨幅度。价格下降吗?等待你的是企业减产,工人失业。

 

我以上的讨论,说明“宁要通账,不要通缩”的道理十分深刻。真应该感谢那位家乡在福建三明的网友,他说出了经济学家不曾做过如此表述却又不得不承认事实正确的真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