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石终于屈服于会计准则
(2008-11-11 15:02:48)
标签:
黑石集团中投公司历史成本公允价值清议股票 |
清议:黑石终于屈服于会计准则
太多人,包括黑石集团CEO詹姆斯和中投公司楼继伟在内,对会计准则存在严重的偏见和误解。他们认为,确认资产账面价值的公允价值模式是坏的,而历史成本模式是好的。
在他们看来,好坏的区别在于,当采用公允价值模式确认资产价值的时候,较大的市价波动足以对投资者形成误导,尤其是在金融危机当中公允价值(市价)远远低于历史成本时,该等计量模式会导致会计报表夸大金融危机对投资者利益的损害程度,以至于打击市场信心;相反,当危机出现时,如果能够采用历史成本模式确认资产的账面价值,那么,公司的账面价值就不会伴随市价大幅下跌而出现大幅缩水,投资者就可以继续坚定持股信心,而危机的程度就可以因此得到缓解。
再说一遍,这是对会计准则的严重误解。
其实,无论是采用历史成本模式,还是采用公允价值模式,都必须遵守会计准则当中的审慎原则。该等原则的基本含义是:如果确认一项资产或负债及其相应的价值波动,足以引起投资者的警惕,同时起到揭示风险的作用,那么,就应当在一个会计期间结束时加以确认;如果不确认一项资产或负债及其相应的价值波动,并不会导致投资者利益的损失,或不会改变他们的预期,那么,就不应当加以确认。
受此指引,在采用历史成本模式时,不能在资产负债表中确认一项资产的市价(公允价值)大于历史成本的部分,当然也不能在损益表中将这个波动的价值区间确认为收益。相反,如果一项资产的市价持续地低于历史成本,那么,就应当采用减值会计的方法加以处理,在减计资产账面价值的同时,确认一笔相应的费用,进而减计相应的利润。
公允价值模式的本意,是为了防止公司管理当局滥用减值会计方法,不恰当地粉饰或低估公司资产价值及经营成果,要求在编制会计报表时尽可能按照市价或公允价值确认资产的账面价值。不过,同样是出于审慎原则的要求,当市价大于历史成本时,资产的账面价值可以相应地增加,但增加的部分通常不进入损益表,而是首先计入股东权益项下的资本公积,待该等资产出售之后,再按照实际的价格与全部成本之间的差额确认收益。当然,当市价低于一项资产前次报告时的账面价值时,出于市价不确定性的考虑,公允价值模式也并不一定要求立即做出减计,但至少应当在一个完整会计期间结束时予以减计。
仅就一项资产的市价低于前次报告账面价值的情形来说,公允价值模式与历史成本模式之间,其实并没有很大的区别。其中,公允价值模式要求一个会计期间结束时,按照报表日市价低于前次报告账面价值的差额减计资产的账面价值,同时减计当期利润;历史成本模式则要求按照报表日低于历史成本的差额计提一笔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同时减计当期利润。二者均为减计,只是减计的金额有所差异罢了。
具体到中投公司对黑石集团的股权投资,就算是采用历史成本模式进行核算,但至少到一个完整会计期间结束时,也应当按照市价低于历史成本的差额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在很大程度上,我倒是觉得,黑石集团的詹姆斯和中投公司的楼继伟关于会计报表不必对公司资产市价大幅下跌的事实加以反映的说法,是在误导投资者。
如今,黑石集团屈服了。那么,中投公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