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股票 |
清议:价值投资有终谛吗
现世的佛陀说:“我们有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从绝对真理的角度来看,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一切感受和经历全是幻念。”
现世佛陀是在讲述真谛的二重性时说这番话的。我由此悟出的观点是:第一,佛教所谓终谛是指绝对真理;第二,如果没有绝对真理,相对真理不是幻念;第三,相对真理可以在相对的时空区间为人们指出一条可以遵循的道路,这是它作为真谛的基本功用;第四,相对真理在绝对真理的透视下成为幻念;第五,为摆脱成为幻念的相对真理对精神的束缚,必须保持对终谛的不懈追求。
我算不上很聪明,但经过不断的冥思苦索,我悟出佛教的终谛似乎就是僧娑洛,也就是生死轮回,尽管我至今还不能确切地理解为什么僧娑洛一定发生在天界、阿修罗界、人界和恶鬼界、畜生界、地狱这六道之间。
在一次很特别的交谈中,现世的佛陀一再追问:清议是什么?你的整个躯体就是清议吗?假设有一天你的躯体变成一具尸体躺在那里,人们还可以称它为清议吗?假设砍下你的一只手臂,并将手臂放置一边,我们能称之为清议的一部分吗?如果不是这样,你躯体的各个部分都不是清议吗?由这些部分组成的整个躯体也不是清议吗?那么清议到底是什么?你的精神是清议吗?
进一步说,作为精神的清议就可以不死吗?不一定,如果清议的精神生时为幻念,死后也必然是幻念。在这种情况下,作为躯体的清议与作为精神的清议就会一同死亡。
不过,不死的精神不一定就是终谛,它很可能依然是相对真理。
我宁肯将僧娑洛理解为精神的生生不息,或是大我的延续,若可以抽去其中的精神或大我,简而言之就是延续。不难看出,这与作为欧美文化的核心观念——“可持续”,与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观念——“万岁”,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样说来,生生不息的精神似乎就是终谛,进一步说,不随时间、地点、人物而转移的精神似乎就是终谛。
那么,价值投资有终谛吗?
让我们学习佛陀一连串发问的方式:内在价值与市场价格的不对称到对称是终谛吗?二者的对称到不对称还是终谛吗?以账面价值的倍率或市净率来衡量可以成为市场价格的内在价值是终谛吗?以市盈率衡量的内在价值也是终谛吗?过往财务报告记录的业绩成长性可以揭示未来的业绩成长性是终谛吗?账面亏损、资不低债的公司连同它行将中止交易的股票不值得投资是终谛吗?
经验告诉我们,一家账面亏损不断在扩大且不断接近于资不低债的公司其股票不值得投资是真理,但不是绝对真理,原因是经过适当的重组,投资者在哪怕是中止交易后的股票上也可以赚到足够多的收益。过往的业绩成长性可以揭示未来的业绩成长性同样是相对真理,但不是绝对真理,因为商业周期是可以改变的,而且即使商业周期仍在延续过往的格局,如果出现了新的扩张因素,未来业绩成长性便可以打破过往业绩成长性的束缚。虽然对于大多数股票来说以市盈率的方法去估值是真理,但也不是绝对真理,因为另一些股票采用市净率估值或者资源储量市价估值的方法照样能够被市场接受。内在价值与市场价格的不对称到对称是真理,但必须以当前市场价格对内在价值的低估尤其是足够确定的内在价值上涨预期为前提,因此只是相对的真理。内在价值与市场价格的对称到不对称是真理,但必须以当前市场价格对内在价值的高估尤其是内在价值的下降预期为前提,因此还是相对的真理。
那么,价值投资真的没有终谛吗?
受僧娑洛的指引,内在价值与市场价格的不对称到对称,以及对称到不对称,都是股票的市场存在,其中反映二者关系的估值由低到高谓之生,由高到低谓之死,如此生死轮回,就是价值投资的终谛。
即使人们到目前为止还不能肯定价值投资的终谛究竟是什么,也不能否认它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相信终谛的存在,起码的目的是不放弃对它的追求。毫无疑问,如果放弃对终谛的追求,终谛永远都不会被发现。我相信,最好的方法,是在持续被验证的相对真理当中去寻找终谛的踪迹。那个总是无法被颠覆的相对真理,很有可能就是我们想要追求的终谛。
你相信价值投资有终谛吗?你在追求价值投资的终谛吗?你发现价值投资的终谛了吗?你满意自己追求价值投资终谛的方式吗?你愿意与别人一道追求价值投资的终谛吗?
或许你会说:别烦我,我压根就不相信有真理存在,更别说什么绝对真理。如果真是这样,你未必不是在用赌的心态对待股票投资。
然而,据我所知,即便是赌博,也存在颇为共识的真理,其一是自己拿主意,其二是人弃我取。我在HBO上看过的一部电影曾对此有深刻而绝妙的描述。是的,伟大的艺术总是包涵着比宗教和哲学更伟大的智慧。
如果你愿意和大家一同寻求价值投资的终谛,不久的将来或许会有一次不错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