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证券/理财 |
清议:警惕年终货币紧缩的放大效应
上周末央行宣布的上调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显然是在向人们宣示,所谓从紧的货币政策已立即生效。
如果没有理解错的话,之所以选择该等政策,主要是基于所谓“经济过热就是在GDP快速增长的同时出现了过大的CPI涨幅”这一判断逻辑。然而,太多迹象表明,真实情况并非如此。
那么,为什么此次上调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1个百分点,而不是以往一以贯之的半个百分点呢?据我的理解,是旨在避免在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同时为确保调控效果而不得不采取的加息行动。不容忽视的是,这两种货币政策工具在美联储减息以及人民币升值压力巨大的情况下是相互冲突的,如果同时采用,很可能出现加息导致的热钱加速流入抵消了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效果,以至于维持流动性过剩愈演愈烈的格局。
的确,如果可以抛开加息所能引起的热钱加速流入这一负面效果不谈,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与加息的目的都是一样的,即紧缩货币供给,并通过紧缩货币供给达到约束投资需求并不可避免地约束消费需求以至于为经济增长降温的目的。
如此说来,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与以往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半个百分点并同时加息0.27个百分点的理论预期效果是一样的。请注意,这仅仅是理论预期。
然而,经验告诉我,鉴于春节前两个月总是国内的货币投放高峰,此次存款准备金率上调1个百分点的实际效果可能相当于平时上调2~2.5个百分点。
这不能不让人对即将出现的“钱荒”产生忧虑。论及“钱荒”对人们经济生活所形成的影响程度,我估计可能会大于目前一些地方仍在持续的“油荒”。
不妨将目光放得再远一点。既然春节前的货币投放高峰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削弱,那么,原本应当在明年2月份出现的货币回笼高峰也不会像以往那么明显。这将加大商业银行明年信贷资金调度的难度。假如这种担心最终变成现实,接下来的货币市场状况将很难预料。
那么,“钱荒”将至,对股市影响几何?既然是高人林立,当然也注定是众说纷纭。就让高人说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