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议:中国无需违背本意的原油战略储备
随着国际市场油价再度冲击78.4美元的历史最高记录,加上外汇投资公司资金已落实,呼唤已久的中国原油战略储备似乎已箭在弦上。
然而,太多人忽视了战略储备与内地以往的国家储备有着本质的区别。后者是在国有经济主导时期产生的一种储备制度,某种意义上讲是对国有企业重要原材料存货的补充,并因此有着非常规物资调拨与周转的性质,主要用来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平衡物资供给。进入市场经济时期后,国家储备试图在熨平价格波动周期方面发挥作用,并被赋予增值收益的功能,尽管事实证明效果极不理想。而战略储备的本意,是在发生战争或其他导致海外重要物资供给中断的时期形成一个确保国家安全的使用量,除此之外,从不加入扩大市场供给的行列。这也是为什么美国原油战略储备自建立以来在数量上从未回流市场的原因。
也有人相信,自爆发石油危机之后,西方发达国家建立的原油战略储备主要是为了在与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抗衡中获得有利地位,并发挥了抑制油价持续上涨的作用。事实上,这也是非常严重的误解。尽管美国的原油战略储备不断增长,但顽强上涨的油价说明该等作用几乎等于零。从某种意义上讲,倒是不断增长的战略储备规模成为油价上涨的动力之一,而且促使欧佩克成为最有效率的国际组织之一。
我高度怀疑内地建立原油战略储备的目的与以往的国家储备别无两至,依然是为了熨平价格波动周期,或者是为了获得一个应对国内成品油价格上涨压力的筹码。果真是这样的话,建立原油战略储备实在是大可不必。原因很简单,即使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波动足以影响内地炼油成本,但由政府高度管制的成品油价格,同样可以阻止涨价向下游延伸。或许有人赋予该等原油战略储备在内地价格调控上的市场化意义,但我必须说,就建立原油战略储备的资金来源以及决策机制而言,根本没有市场化意义,毕竟决策权依然掌握在政府手中。其中的道理不过是“左满舵,满舵左”。
即使是为了熨平价格波动周期,其效果也值得怀疑。以往的教训告诉我们,卖了国储镍,镍价涨了;卖了国储铜,铜价涨了。这使得期货市场已将中国国家储备的增减变化当作一项投机因素来把握。如此说来,动机不纯的中国原油战略储备很可能获得同样的待遇。显然,没有人愿意看到中国的原油战略储备成为市场新的价格波动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一些国家及国际组织对亚洲国家普遍设立国家外汇投资公司并参与市场运作所表示的疑虑恰恰就在于此。
指望原油战略储备获得增值收益吗?这可能更糟糕的想法。首先,为建立战略储备而实施的购买行为不应被赋予太多的市场选择性,尤其是不能在基于主观判断的高价格区间停止买入。战略储备的性质决定了它不是一种纯粹的商业活动,如果总是在商业的层面思考问题,建立原油战略储备将是一项极为艰难的任务。人们注意到,即使油价持续上涨,但美国增加原油战略储备的努力丝毫不受影响。其次,不能参与期货市场交易,更不能企图利用国家资本优势去左右期货市场价格。所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面对国际市场热钱充斥的局面,想象中的国家资本优势很难形成,尤其是在交易员制度不够机智的前提下。这可以从以往的中航油事件和国储铜事件当中初见端倪。第三,姑且不论向国内市场抛售增值后的储备原油能否发挥抑制成品油价格的作用,更不必讨论对国际市场油价的影响,因此获得的收益,本质上是下游企业以及广大消费者付出的代价。这样一来,增值收益将使得原油战略储备最终沦落为以民为壑的工具。这将是非常可悲的一件事。
令人担忧的是,即将设立的外汇投资公司从一开始就被赋予拓宽外汇储备增值出路的责任。
总之,我的观点是,如果不澄清战略储备的本意,在现有成品油价格由政府严格管制格局不变的情况下,中国无需在建立原油战略储备上仓促行事。进一步说,我不反对遵循本意的原油战略储备,但坚决反对旨在获得增值收益并充满宏观调控色彩的国家原油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