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贺愉:乐评的方法之二:作为参考的几种思路

(2006-08-02 07:07:22)
标签:

贺愉

艾柯

蒋原伦

米兰昆德拉

分类: 醇酒醉影
    有一些作为文艺评论的书籍,实际上在对于评论和诠释的思路上,跟流行音乐的评论是相通的,这是我最近印象比较深的基本能够引申过来,对于音乐评论的思路有借鉴价值的著作。
 
  1.艾柯 等《诠释与过度诠释》

  “我们用什么标准才能断定对本文的某个特定诠释是“过度诠释”呢?……我们可以借用波普尔的证伪原则来说明这一点:如果没有什么规则可以帮助我们断定哪些诠释是“好”的诠释,至少有某个规则可以帮助我们断定什么诠释是不好的诠释”这里引用了意大利学者艾柯在与几位实用主义以及解构主义学者的辩论文集《诠释与过度诠释》的几句话。实际上艾柯谈论的问题属于文学批评的范畴,他以但丁的《神曲》以及他个人的小说《玫瑰之名》等作品为例,讨论对于本文的诠释的界限在于何处。

  但实际上,我们在乐评中可以很大程度上沿用艾柯在此书中提及的理论和方法。在乐评中,音乐产品就是本文,乐评就是对本文做出诠释,再进一步做出评价。“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有一千个乐评人就有一千个《Ok Computer》,对于暧昧的具有“想象力”的本文,对于简单的已成定论的本文,原则上,我们都有权利也有可能对其做出崭新的诠释。那么哪些诠释是合理的,可以接受的?哪些是过度的,糟糕的,荒谬的?这个界限,这个标准在于何处?

  在于作者和作者的意图?还是在于读者的意图?音乐人是否有特权对其音乐的各种诠释做出判断?我们是否能猜测和发掘音乐人的创作意图来界定诠释是否过度?正如传记作家们那样。有没有什么东西是音乐人在创作中自己没有意识到的但却表达出来的内涵,评论者对此的诠释是否过度?

  艾柯创造出“本文意图”这个概念,本文产生之后,不受产生之前的作者意图的束缚,也不妨碍读者意图的诠释。但“本文意图”具有特权来界定哪些诠释是合法的,哪些是过度的牵强附会的。很重要的一个标准在于:本文产生的语境。华兹华斯的一句诗:A poet could not but be gay. “gay”在华兹华斯作品创作的时代是只有“快乐”的意思,不像今天还有“同”的意思,那么对“诗人是一个快乐的精灵”,这是一个合法的诠释,那么说“诗人就是同”这种诠释虽然看似很有“价值”但却是过度的诠释。

  2.蒋原伦《传统的界限:符号,话语与民族文化》

  这是我们大学老师的一本著作,从符号学的基础知识入手,阐述一种文化是一个符号系统,它是严密的完整的。我们可以在现代化高楼(现代文化符号)上加一个中式大屋檐(的传统文化符号)来善意的粗糙的表现传统和现代的结合,可以在R&B(西方文化符号)里加上京剧唱段(中国文化符号)来试图实现中西音乐的融合,但它们的结果注定是蹩脚的,不和谐的,丑陋的。

  两个符号体系所代表的文化,不可能通过使用其中某些符号的表面嫁接来达到两个符号体系的融合,或者说两种文化的融合。要掌握一种文化,并利用话语表达意义,那么必须掌握整套相应的符号,就像要表达汉语文学和诗句的韵味,必须掌握整套汉字体系。在中文歌里插两句英文,在Hip-Hop里来段二胡。这种浅层的拼凑,其效果和意义不外乎:1.制造陌生化效果,让符号体系之外的人(老外)满足猎奇心理;2.反讽和制造后现代社会混杂现象的隐喻;3.单纯的赶时髦和满足国人自尊心。但是所有这些根本无法具备文化层面上的深层意义。

  3.米兰。昆德拉《被背叛的遗嘱》

  卡夫卡是一个阴郁的人,卡夫卡有结核病,卡夫卡有一个严厉的父亲。我们对卡夫卡的一切理解来自传记,人们如饥似渴的偷窥那些违背卡夫卡本人意愿而被出版的书信日记。但是,很少有人真正关心卡夫卡的作品,那些小说,小说本身的美学。不知道人们是把明星崇拜的模式挪用到了文学欣赏中,还是误读卡夫卡的传统影响到了今天的明星崇拜中。你们如数家珍的谈论科特柯本的自杀,谈论摇滚明星的传奇,他永远活在你们心中,以一个摇滚的姿态。但多少人能单纯的研究作品,谈论作品,欣赏作品?读过“圣加尔达被阉割的阴影”之后,你就会明白,为什么“文如其人”是一种无聊无趣的的陈腐视角。

  有人说:我喜欢吃鸡蛋,但并不代表我要去拜访生蛋的那只母鸡。但事实却相反,你们生怕错过了一边吃鸡蛋一边跟母鸡调情的机会,甚至死了的也不放过。因为你们认为,鸡蛋好吃不好吃不重要,鸡蛋的营养也不重要,但是研究母鸡生蛋时心里在想什么,她是在恋爱中生的蛋还是在失恋时生的蛋,是在摇滚精神中下蛋了还是在抒情的生蛋,这些消息,对你们来说,比什么都珍贵。

  普鲁斯特说:“一本书是另一个自我的产品”,“作家的自我仅仅表现在他的书中”。艾柯:“我们必须尊重本文,而不是实际生活中的作者本人。”

  所以,对于所有的传记者,篡改者,窥探隐私者,绝对崇拜者,翻垃圾的人——

  “那里,您不是在自己的地方,亲爱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