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报》刊发张立群评论徐红:万般柔情寄托于“水”

标签:
水美好清澈静文艺报张立群评论徐红杂谈 |
分类: 诗人评论/访谈 |
万般柔情寄托于“水”
女诗人徐红专注于“水”的意象,并将性别意识贯注其中。
在徐红的笔下,“水”首先是作为一种氛围:在傍晚寂静的果园,“果子熟了”,会有蜂蜜、色泽、圆润和香气留下,但成熟同样也是一种产生负担的过程,“成熟的欢乐压弯了枝条”。在《水的低语》中,徐红以宁静的方式倾诉着成长的烦恼,一句“水是寂静的”与题目形成了声音与寂静之间的“对应”,“水”会见证这些秘密,同时,也会低语这些秘密,然而,为何只有诗人会听到这种声音呢?显然,诗人是敏感的。也许,徐红更多的时候是期待以水的朦胧,展开诗意的情景。应当说,“水的介入”会为徐红的诗带来种种契机,作为一位多年执著写作的诗人,倾心于水的意象正如其写作的姿态一样,缓慢、灵动、透明而又遍布,诗人将那些与水有关的诗篇命名为“今天我只想亲近水”,这使得那些无所不在的液体必将蕴藏着无限的情节与故事。
爱情是诗歌永恒的主题,但这一主题是怎样以似水柔情来加以承载?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女性诗歌关于爱情描写的脉络来看,从舒婷强调爱的独立,到翟永明等表现隐蔽的欲望和爱的独立,再到九十年代市场化时代爱情的日常化甚至世俗化情境,爱情主题的变化总是与人们对于时代、文化、价值的理解密不可分。结合徐红具体的创作,我以为:诗人的爱情是彻悟式的,是富于东方美学倾向式的,同时,也是符合传统女性光泽的。在“想你的时候”,诗人曾诉说:“就像一汪湖泊/我沉醉而不喧哗/而你在我干净的心里/给了我充盈/欣然领受着神的恩泽/想你的时候/我轻微地倾斜/又努力保持着平静”(《想你的时候》)。这种“哀而不伤”的倾诉,再次涉及到“水”的意象,同样也涉及“神的恩泽”。把真实而纯净的感情作为一种生命的领受,此刻,“我”沉醉,但不喧哗和迷狂,构成了一道特有的风景。
徐红曾说:“我认为诗歌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应该向美向善。好的诗歌是积极的、深邃的、本真的,具有诗美特质和鲜活的时代气息,浸润着美好的情结。”“真”使其诗纯净透明,“善”使其诗温婉祥和,“美”使其诗具有耐读的特质,而三者的交叉使徐红的诗具有单一而又多层的质地。
长期以来,女诗人由于性别原因,常常会给人留下失之柔弱、感性、视野狭窄的印象,但事实上,许多女诗人在阅读和书写的过程中一直保持着很高的“起点”。在《我听见了水的天籁之音》《形而上》等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徐红深入事物本质的能力、进入深度和哲理的思考,这恰恰是徐红带给女性写作的某种启示。《欲望天堂》是徐红的一首较长的诗,在“水上”和“水下”的两个世界里,女性的生存欲望被诗人刻画得丰富而又细腻、深入。在使用“对话”、叙事等手法的前提下,“水上”女人的外在世界,和“水下”那些难以言说的复杂体验,折射出长久以来在道德束缚下,女性必须保持的优雅甚至必须履行的“责任”,但惟有欲望的世界才是深不可测的,这些发自女性内部的声音,使诗人在描写、深入“水”的意象的过程中,拓展了其表现的空间与可能。
徐红认为:“真诚的爱是幸福的最基本的元素。热爱生活的人就会幸福。”她是热爱生活的,也应当是幸福的。因为专注“水”的世界,又发现了美与幸福,徐红的诗歌便带有别样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