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我渴望已久的幸福
正轻轻叩响我的门扉”。......
“果实深处的疼痛和甜蜜,暗夜中细密疯长的孤独,盛放之后的哀伤。” 
《诗歌月刊》2011年12期“评论”栏目(2012补发图片)

(王连侠评论文章《水质的文字禅定的心》)

水质的文字
禅定的心
——读徐红诗集《水的唇语》
王连侠
整整一个冬天我都在倾听
倾听一场温馨的雪悄然而至
和着眼泪和欢畅
纷纷抵达我的梦境
土地滋润庄稼
大江平稳奔流
果实的芬芳喑哑在石头里
多么寂静
关于枯瘦的爱情
在这一刻
焕发生机
这些雪花 它们曾经携带着火焰
在天空下一路燃烧 歌唱
现在 它们收拢昔日的光芒
以冷静的姿态
诉说着一种渴望 一种深情
在朴素的生活里
我听见它们的怦然心动
在泥土之外 枯叶之外
一种流淌 一种禅意
像一棵树 根的深藏
粘连着永远的相思相恋
和无所不在的透彻精微
很多年
是仿佛很多年
它们开始在我的胸膛融化 和我的血液一起
洁净我的头脑、肺腑和灵魂
在我身体最寒冷、最脆弱的地方
我知道这种感触
该有多么温暖 多么生动
果园 飞鸟 阳光
谷粒
幽蓝的天幕 矜持的春水
这些我渴望已久的幸福 正轻轻叩响我的门扉
这样一个下雪的冬夜
我看见自己是雪窗前的一枝梅
你从月华而来,踏水而来
在冰晶的花蕊中端坐 和我促膝
今夜 你用透明的诗歌和我说话
在目光里
和我相守
月白风清
羽化的温暖
在淡香中漫溢
——《遇见一场雪——读白雪<水的唇语>》
这是我与一本诗集的相遇,是我与一位诗人的相遇。如同在山中行走,峰回路转时邂逅一片美丽的山谷,我没想到这些诗会在猝不及防的时候打动我。整整一个冬天,我把这本诗集放在我的床头。每天睡觉前翻阅几页,它让我一天喧嚣的心灵趋于安静。已经很久没有读到这种未被污染的诗歌了,如此洁净、优雅、细腻而深邃,带着某种神性的光芒。它穿透肉体,直达灵魂,略去了生活表层的浮华和奢靡,让我们看到朴素平凡生活的情感之真,性情之真、本色之真,看到大千世界的自然之美、人性之美、温润之美;也因此更加鲜明清晰地感受到诗人极具个性表现的诗歌的意象之美、语言之美和意境之美。
手上的水果清香
意象是现代诗的灵魂,意象创造一直是诗人们一种自觉的艺术追求。意象是作家的主观情思与客观的外在事物在某一个意义上的高度契合。借用象征主义的理论来阐释,就是诗人在万千世界中为自己找到最恰当的“情感对应物”,也就是艾略特所说的“客观对应物”:“用艺术形式表达情感的唯一方法是寻找一个客观对应物;换句话说,是用一系列实物、场景、一连串事件来表现某种特定的情感;要做到最终形式必然是感觉经验的外部事实一旦出现,便能立刻唤起那种情感。”
诗人笔名白雪,是白雪一样纯净幸福的女子。流水、石头、天空、飞鸟、果园、麦田、阳光、草地、手上的水果……这些最平常不过的景物经过她慧眼的过滤,就变得灵动鲜活起来。对意象的敏感捕捉和独特感悟,使诗人笔下的意象或独立,或并列,或交替,或叠映,构成一幅幅完整的新美的图画。
“水”是诗人捕捉到的第一个最佳“情感对应物”。在诗人笔下,
“水”是雨滴,是雪花,是泉水,是溪流,是湖泊;是音乐,是游动的鱼,是微小的光粒,是轻细的呼吸,是喑哑的石头;“水”是有,是无,是无中有,是有中无;“水”观照万物,“水”俯视内心,“水”是诗人自己。“水”的意象渗透进诗行,成为一种意识之水、精神之水,蕴含着诗人的生命体验、对世界和人生的理解和感悟(诗人将诗集命名为《水的唇语》也许意即在此吧),而这一切都藏在“水”的色彩、形体和变化之中,不着痕迹,若有若无,读者难以用理性去一一辨析,只能用自己的心灵去领会。以“水”为切入口,用心灵穿越诗的通道,便能进入诗人或纯净澄明、或温润丰盈、或轻灵律动、或流淌变幻的精神家园。关于这点,已有多位诗评家撰文写过,此不赘述。
另一组最佳的“情感对应物”,是水果系列的意象。苹果、蜜橘、草莓、樱桃、梨子、柠檬、葡萄、梅子……最家常的水果,有着视觉、嗅觉、味觉等多方面的美感,这些赏心悦目的意象作为诗人某种情思的载体,当情与物有机地交织在一起时,这些看似简单、平常、客观的“对应物”就潜伏、对应着诗人无限的美学关怀。诗人是生活中最家常生活着的女子,成长着,疼痛着,生活着,幸福着。“无法写出赞美/无法写出干渴/无法写出臆念的全部
// 麻雀落在枝头/河水清亮/橘树在结果,只有青豆大小//天很蓝/远处的草地绿油油的/甜度无法预测”(《隐秘》)
“听你轻声唤着/就羞红了脸/一切是多么美。甜着,不说话/娇媚着,只低着头。一颗和另一颗,肩并着肩,很亲切
”(《樱桃》)将这两首诗比照着读,颇有情趣。像初恋中青涩含羞的少女,心绪是慌乱的、甜蜜的,诗人一面用三个“无法”的否定句式诉说着隐秘的无以言说、甜度的无法预测,一面又转换视角,以“乐景写乐”,用诗意的画面顾左右而言他地表露着内心无法抑制的喜悦;“樱桃”的意象就是这种甜蜜羞涩心绪的客观对应,既是写实的又是象征的。全诗采用白描手法,寥寥数笔,冲淡洗练,集中表现了客观事物与主观情思之美。一枚晶莹的果子,足以妆点少女多彩的心事,落想新奇,独具匠心。如果说《樱桃》呈现的是少女怀春的季节,那么《苹果树下》则较完整地表述了生命的过程。“把叹息藏在心里面/成小小的核/把慌乱丢进泥土/再掩盖一些尘沙/也许心疼会慢慢发芽/长出枝叶/光浸润着树冠,影带走流年
//
我喜欢在苹果树下度过这个晨昏/我自说自话,高傲又怯弱/是梦呓还是禅语,痛也能结痂/青涩就要长成甜蜜/你在另一个地方能否听见/飞鸟曾来此歇息,又惊飞/一定有河流经过/我感觉到它汹涌的忧伤
//
盛夏过去苹果就成熟/结平安的果/斟满孤独的甜浆/树叶在哗哗的笑,这么开心/你可以放心地一饮而尽/起伏不已的只是一阵风啊!/让香醇伴你/星子传递我温热的感伤
//
无论平静还是喧嚣/曾落花如雨/入你怀抱/我喜欢这寂寞的果园/在苹果树下/让你回首来时路/再把波动和缤纷轻轻怀想。”(《苹果树下》)深长的夏日之后,果实成熟。从泥土里“小小的核”,慢慢发芽,长出枝叶,从青涩长成甜蜜,经历疼痛、忧伤,最后成熟结果。像苹果要经过霜杀过后才真正甘甜、清香一样,像“果核在肉身里。从那里可以看见身上的薄雪和一部分逐渐加重的阴影”一样,人生经历疼痛、磨砺,才能换来从容、通透、甜美和安宁。成长的历程总是甜蜜伴随着疼痛。当时光从地平线上擦过,也许一点声音也没有,而一切生命的过程就在这悄无声息中完成了。读到最后两句,仿佛看见寂静的苹果树下,花珠溅落,空气中漂浮着青春的波动和缤纷的怀想。
水果的味道,就是幸福的味道。是“甜得要化了”的蜜橘,“鲜润饱满,白籽,浅浅的牙印儿”;是“被切得很薄的柠檬”的香味;是“梅子酸甜酸甜的”味道。即使久别家乡,即使在遥远的草原,诗人依然怀念远方的故乡,怀念亲人明媚的容颜和手上的水果清香。“黄昏里/喧嚣已从沉缓中退出了/牧羊人骑马赶着羊群/雪峰闪着银色/一粒草莓/重新回到甜美的夜晚/远方我想念的人/容颜明媚/手上的水果清香”(《手上的水果清香》)诗人将两个不同时空的意象巧妙地叠合在一起,从对面写来,远近呼应,虚实相生。如同意象派理论家赫尔姆斯所说:“两个视觉意象构成一个视觉和弦,它们结合而暗示一个崭新面貌的意象。”作为“情感对应物”的意象,已与主观情思水乳交融;巧妙的怀想和回忆又大大加深拓展了诗的内涵,耐人寻索。
“我从来都不说心碎,我懂得节制。救赎和疼痛,在果实深处甜蜜。我沦陷,我诞生,爱开始。”(《葡萄要经过多少路程才能变成酒》)我被这首诗强烈的生命律动所吸引,为这来自心灵深处的呐喊而震颤。诗人不再停留于作为思维符号的意象的情感对应,也不再简单地停留于“葡萄——酒”的路程,而是穿过意象,直指心灵,达到“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的境界。果实深处的疼痛和甜蜜,暗夜中细密疯长的孤独,盛放之后的哀伤。这样的伤,是无药可救的,它来自每个人的灵魂深处,无法救赎。“惟有救赎本身才是救赎的意义。”
诗人对意象的选择和捕捉、与意象的交流需要一种悟性,这样才有可能在平凡之物、庸常之现象中发现一个新的世界、充满诗意的世界。水果作为一个实物、一个客体形象,被诗人赋予了主观情思后,便成了一个“理性和感情的复合体”。于是,这些甜蜜、娇艳、清香,带着些许忧伤和疼痛的水果,在诗人敏感的心中已经超越了各自孤立的、具体的物象而呈现相互之间的深刻关联,成为一个现实、象征与诗意的有机统一体。经过对意象的层层开掘,我们看见了诗人思想的汁液静静地流淌,像手上的水果,清香芬芳。(待续)
作者简介:王连侠,笔名奚水。市报社副总编,70年代作家。
图文转自:清清溪水博克
附:白雪写在此博文下的一封信。
连侠妹妹:
刚才我一走进你的小屋,就先看见你先在3月8号发的《遇见一场雪》这首诗。我就在心里想:这一定是给我的,这是给雪的。这是给正在病中的雪,给忧伤的雪的。我读了一遍又一遍,不忍放下。
现在我慢慢打开你给我的地址,在静谧的夜晚,再一次看见这如此美好的文字,看见诗歌的结尾处清晰地写着我的名字。还没能来及读下面的文章,我就已经热泪盈眶,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你知道吗你也在猝不及防的时候打动了我?
白 雪
2010年3月10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