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报》刊发韩作荣评论徐红:透彻与精微

标签:
得水之鱼酒暖阳徐红诗歌《水的唇语》 |
分类: 诗人评论/访谈 |
透彻与精微
诗是以少许胜多许的艺术,是粮食酿出的酒,蜜蜂酿成的蜜,因而诗不以庞大的体积见长,常以浓缩的方式呈现丰富的内涵,以质的转化与升华给人以美的享受与心灵的沉醉。那些初涉写作者,以为会分行排列就能写出诗的人,实在是一个极大的误解。对诗人而言,短诗最见功力,在十行八行之中,能言人所未言,并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殊为不易,这需要天份,并对诗,对生活有深入透彻的理解,对语言有鲜活精准的把握能力。近读徐红的一些短章,更坚定了我的看法。
当然,好诗的特点不仅仅是篇幅短小,鸿篇巨制自然也有撼人心魄的作品,但诗之好坏,恐怕还在于诗本身的特质的生成。有如荔枝和菠萝蜜,很难说哪个水果更好。读徐红的短诗,感觉作品犹如她笔下的樱桃,那般清新甜美,羞红了脸,娇媚着,感觉和情绪,意象与心迹,执著与天真,会在瞬间相互转换,在其新鲜的表达之中,似有一条情感的秘密通道时隐时现,拨动着人的心弦。
在我的印象里,徐红的诗轻盈、纯净、精微,却又突兀、陡峭,注重感受与情绪的表达,却又有着情感的深度。她的诗不去说明什么,然而,感性的丰盈和对感觉的抽象把握相融合,体现了人与物的合一,在情感深度这一贯穿所有诗行的主线中,让万物皆备于我,体现的是执拗的主体意识。
思念秋天腹地的幽深、温暖的炊烟、圣洁的歌,由于时间的分割却蕴满了忧伤;尽管黑暗漂浮着,恬淡和安详漂浮着,可诗人祈盼的却是温暖的坠落;这一种情绪里蕴含的另一种情绪,易感而多变,相反相成,如同“火焰,留在寂寞之水里”,也如麦田荒芜之后的返青,恰恰是这种情绪的瞬间转换,给人以刺激,使诗有了张力和意味。在诗人笔下的《草原》,只有一只羊啃食青草,以及雪山背景的纯净,而一个孤单的人的背影远去,再不回头,在这冷色调中体味的是透骨的孤独,没有说因何如此,却有着诸多的可能,其不确定性,将诗的主题设置为一个空间,可以让读者共同加入创造。在另外的短章里,一些意象的连接尤为突兀,如《在水之湄》,由“橘子红了”,随即便是鸟鸣,继而是水溢出杯子的丰盈,然而这些,都是由潮湿、有水的形状的鸟鸣声系于一体,写的却是幸福的“细小的尖叫”;在《唤醒》一诗里,首句是“一场雪下得干干净净”,随后便是和雪一点关系没有的对自己的审视,“我把自己溶解掉/天黑了,除了你,它们都找不到我”,这种身心如一的深情,确是“心有灵犀一点通了”。
这些短诗,诗人将一个感觉敏锐、单纯、轻灵、脆弱、真挚、热烈,又有着淡淡忧伤的心灵描述,展示得透彻而又精微,而诗中亦不乏天真、至情的呼唤,看似直白,读来却让人动心——“起风了,亲爱的,我如何承受/这夜色之重,霜花之美”;“留下的核真好,惦记着真好/飘落的花瓣粘在我的唇上/没有说出的话真好”;“果肉里/微霜了无痕迹/这些小蜜橘/鲜润饱满/白籽/浅浅的牙印儿/甜得要化了”。这些近于口语的诉说,直接抵达心灵,带着几分稚气,比那些委婉的表达要动人得多。
徐红的短诗,还有写亲情和故土的作品,人之常情在她的笔下,却写得情真意切,有着自己独有的表现方式,读之令人伤感。《舍得》从以为什么都能舍得,到最不能舍得的转变,将情感推向极致;《那一年秋天》,瘦弱得只剩一双大眼睛的姐轻声说着的时候,“两个更小的影子掉在地上/呆呆的/静得能听见十年前的心跳”,感觉不能不说是独特的,已进入一种忧郁、动心的忘言境界。而诗人写故乡,只选择了《槐花》这单纯、朴素的意象,在十二行诗中,却容纳了三十年复杂的情感,这种仰着脸看故乡的神态,已具有形而上的意味,容纳了丰富的内涵和意味……
因为此前极少读过她的作品,对其知之甚少,只知道诗人是位高级审计师。这位每天与枯燥的数字打交道的人,我诧异她竟会有如此敏感的心灵和如此丰盈的感性,又有着看似随意却又颇为节制的表达方式。在我读诗已读得厌恶的时候,她的作品却让我眼前一亮。这是个颇有潜力,以创造精微的诗行动人心魄的诗人。我相信,一个情感细微、真切、颇具深意,又脆弱伤感的写作者,能写出更多优秀的诗篇。
韩作荣,《人民文学》杂志主编。中国作家协会第六届、第七届全委会委员。著有专著二十余部。作品荣获首届鲁迅文学奖、首届艾青诗歌节诗歌奖等。
该文录入徐红专集《水的唇语》(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2009-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