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二号首长黄晓阳
二号首长黄晓阳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6,260
  • 关注人气:2,07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考应该废除

(2008-06-07 10:56:25)
标签:

文化

教育杂谈

教育

分类: 杂谭杂意

高考应该废除

一年一度的高考开始了。

高考,早已不再是国家取士的途径,可千军万马仍然挤在独木桥上等待跳龙门,这是一件极其荒唐的事,也是一件劳民伤财的事。

高考,其实就是国家统一考试。这种模式的实质,是国家统一招考专门人才以备国需,最初形成于一千多年前的隋朝,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科举。

科举,即开科取士。“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科举,标志着人生程序中,读书阶段的结束,另一人生阶段的开始。在古代科举制度下,同时也代表着仕途的开始。因此,科举便拥有了两种实际意义,即由老师授业解惑阶段的结束以及官员生涯的开端,是人生一个极其重要的分水岭,也是国家选拔精英人才的重要手段。

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文帝,为了矫正贵族举士的弊端以及加强中央集权,隋文帝下诏举“贤良”,开皇十八年,令京官以“志行修道”“清平干济”二科举人。隋炀帝大业三年,诏令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饶”“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骄壮”10科举人。其后又多次改革,隋炀帝亲自设置明经、进士二科,并以“试策”取士,从而使科举成为正式制度。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进一步改革,科举中的“科”,明确分为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考试称为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为制科。常科最初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50多种,后来渐废,以明经、进士两科为常设。考生有两大来源,一为生徒,指京师及州县学假定出身的考生,二是乡贡,即不由学倌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州县考试称为解试或者乡试,尚书省考试通称为省试或者礼部试。礼部试在春季举行,因此又称春闱。

明代对科举制度进一步改革,考试由唐代的两级制变为三级试,在乡试和省试之后,又增加了殿试。增加殿试,一是将考生的成绩更进一步细化,二是将此前省试中,考生将主考视为恩师并由此形成行政派系的弊端革除,使得所有考生,均成为“天子门生”。明代科举三年举办一次,通过殿试者为进士,并且将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录取名额也大大增加,由唐代每科取进士二三十人,增加到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对屡试不第的考生,允许其在皇帝策试时报名参加附试,叫特奏名,亦可奏请皇帝开恩,赏赐出身资格,委派官吏,即所谓恩科。

其后,各朝对科举制度均有各类改革,直到清末彻底废止,科举制度,在中国存在了约1200年。

在这1200年间,科举制度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为国家选择管理型人才,凡是通过科举被录取者,均进入政府官员序列。即使未能取得进士身份,仅仅只是在省试中获胜者,也取名了功名,获举人身份。由此可知,古代的科举,就像现代人考车牌一样,获得的是一种资格证,即当官的资格证。

清末科举被废止,根本原因在于,科举制度下,人们追求的是学而优则仕,目标盯准的是当官,读书失去了原本的增加知识开阔视野的功能。跳龙门之所以万众期待,并不在于科举像举行成人礼一般,仅仅代表一个时代的结束另一个时代的开始,而在于一种飞上枝头变凤凰的人生质变。

随着科举制度的废止,国家选拔干部的机制,也完全改变,此时,完成初级教育之后进入高级教育,不再是人生的陡变,仅仅只是一种学习生活的升级。

文革结束时,国家恢复高考。当时百废待兴,国家需要大量各类人才,以高考的方式普选最为优秀的人才,进入国家的各个不同岗位,解决人才青黄不接的燃眉之急,确实是明智之举。此时的高考,虽然不是直接将通过者送入领导岗位,但学生毕业后,全部纳入国家分配,进入国家干部序列,实质上,也就和取士类同。

然而,高考恢复十余年之后,高考或者大学教育为国家培养急需人才的任务不再那么迫切,随着大学的一再扩招,大学教育,已经渐渐成为一种普及教育,教育的本质开始回归教育本身,成为人们获取知识或者技能的流程之一。此时仍然沿用旧有模式,将所有毕业生纳入国家干部序列,便形成了行政部门以及国有企业大量人才闲置而其他社会机构人才严重缺乏的局面。将大学学历与取士剥离,使大学教育成为人的一生获得教育流程的一个部分,意义就极其显要。

正因为如此,90年代初,国家开始取消统一分配,施行双向选择,到了今天,大学教育的普及,得以实现,大学毕业生的流向,也已经完全市场化,与国家取士,再没有丝毫关系。在这一前提之下,“跳龙门”只是某种心理定式的延续,不再与进入行政体系有任何实质联系。

全国统一高考的设置,实际是人为地将人们受教育流程割裂成了两大部分,即初等教育部分和高等教育部分。此前之所以需要如此设置,主要缘于两大因素,一是国家从高等院校选拔人才,二是国家经济实力有限,不可能接受更多的人完成高等教育,初等教育是教育的普及模式而高等教育是精英教育模式。时至今日,高等教育,实际早已经成为普及教育的一部分,通过高考挑选精英的实际意义,已经不存在。

既然高考不再是为了挑选精英人才,而完成初级教育进入高级教育又是人们获得教育流程中的必然程序,那么,在两类教育中间,设置一道巨大题坝,不仅是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而且属于多此一举,完全没有必要。

何况,今天的高等教育不再是国家行为,而是纯市场行为,几乎类同于消费行为。任何一项消费行为,均是由国家制定标准,然后由行为双方根据市场规律进行自由调配。此时再设置一道带有强烈国家意志的高考,便是将市场行为非市场化。

或许有人会问,高考一旦取消,那么,用什么来代替?

其实这并不是一个问题,既然是教育选择是纯市场行为,那么,最好的解决办法,便是市场选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