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编辑的归宿感和职业化
这几天,有编辑对我说,没有归宿感。
初一听,觉得没有归宿感是一件极其严重的事,是一件直接影响杂志未来发展的大事。如果所有编辑都没有归宿感,都产生了一种漂浮的动荡的不安,那是否说明有一天,他们会离杂志而去?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如果兵全都流走了,营盘还能存在吗?那是否说明,编辑没有了,还有我这个总编吗?可见,编辑没有归宿感,确实是一件极其严重的事。
另一方面,勿庸讳言,我对归宿感这个词十分在意,如芒在背,总觉得应该表达点什么。
谈点什么?怎么谈?首先,我想到要了解归宿这个词的内涵和外延,要确切地搞清楚归宿到底代表着什么。以前遇到这种情况,总习惯看一看《汉语成语词典》的词义解释。可如今的我客居(请注意客居这个词,客居本身就没有归宿感,只有职业化。有了职业化,就没有任何理由害怕客居)长沙,身边并没有一本词典,只好借助网络。印象中,网络是可以帮我完成这件事的。事实上,查了很长时间,网络并没有对“归宿”的解释。
既然没有,又不能不谈,只好我自己来解释了。我们不仿进行拆字。归和宿并列在一起,可以认定为两个动词并列的结构,也可以认为动词和名词连接的动宾结构。如果是并列结构,则代表归来然后睡觉。如果是动宾结构,则可以认为回到住宿的地方。可见,归宿都可以解释成一个词,即家。
如此一来,很容易理解了,归宿就是家,归宿感就是家的感觉。
一个编辑,将杂志社当成自己的家,这显然是一种正确的选择,是一种值得提倡的选择,也是一种对职业环境极度热爱的表征。我们不是一直都在提倡敬业爱业吗?编辑能够将杂志社当成自己的家,既然是家,自然就会敬就会爱,可见,这是值得大大提倡的。同时也说明,编辑一旦没有了归宿感,对于企业来说,是极大的危机。
既然如此,我为什么对这个词反感甚至有一种本能的抗拒呢?
原因十分简单,在职业认同方面,我们国家,目前通行着两种思想体系,有人将此归纳为南派和北派。你甚至可以认为,这种划分,是南派对于北派的客气,实际隐含着对北派的批判。
北派的职业认同就是归宿感,希望员工以厂为家,以企业为家。希望员工像爱家一样热爱自己的企业。
既然老板认定员工要以企业为家,那么,员工自然也就努力地培养这种归宿感,努力地以企业为家。
然而,我们很快便能发现,所站位置不同,对于归宿感的认同也就有了不同的标准。老板会觉得,既然企业是你的家,你就应该将所有一切奉献给这个家。员工的视线刚好相反,他会觉得,既然企业是我的家,那么,企业就应该给我提供一切保障。干得好你要保障,干得不好,你同样保障,否则何以成家?
在一个家里,母亲会放弃智力不高的孩子吗?母亲的爱会因孩子的能力高低而分情感等级吗?肯定不会。同样的道理,在一个企业,如果老板一定要分出个上下高低,这不是歧视?有了这样的歧视,以企业为家,寻找归宿,岂不是一句骗人的假话?
由北派关于归宿感的定位和执行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可以看出,南人所说的北派,显然和过去的大锅饭、关系网、和稀泥有着近亲血缘。
那么,南派的职业认同是什么?是职业化。
什么是职业化?有人解释:以此为业,就是职业化。也有人解释说,一生都干这一行,就是职业化。可这样定义,顺思维都是对的,如果逆思维呢?肯定就不对了。以此为业或者一生都干这一行,也可以解释为以业为归宿。事实上,干是有区别的,熟练地干、创意地干和敷衍地干,天渊之别。也就是说,假若以上述两句话来定义职业化,那么,在这个职业混一生,是否表明此人就职业化了?
提倡以企业为归宿的理念,恰恰是没有排除混一生这一类型,现实中,这一类型恰恰是最多的。
有人更进一步进行了职业化定义,即以此为生,精于此道。
联系到我们编辑这个行业,职业化的最起码要求,就不仅仅只是你会编几篇稿子,或者会写几篇文章,而是要“精于此道”。
如果你职业化了,你还用担心归宿感吗?你还担心这个企业或者杂志社,没有给你稳定的感觉吗?如果你是一名职业化的编辑,那么,整个出版界,就是你的归宿,你便是一条可以在大海里游弋的鱼,你需要某一个小庙为你遮风挡雨吗?
职业化,如果谈起来,可以写成一本书,在此,我们不可能展开地谈。
我想说的是,职业化必须具备两大要素,一是有心,二是重复。
所谓有心,也就是要具备职业化心态。既然你认定自己要以编辑为业,那么,你就要明白一点,编辑这个职业,到底具有怎样的职业标准,你个人离这个标准还有多远的距离,你还需要从哪些方面努力。所谓重复,也就是你要甘于寂寞、甘于枯燥,将匠人所经历的过程,不断地重复。亚里斯多德有一句名言,大意是:人反复做什么事,他就是什么人。不断地偷东西,那他就是一名小偷,不断地做好事,那他就是雷锋。
我们的编辑,有这种职业化心理吗?一个明显的事实是,我们编上来的稿子,是符合职业化要求的吗?最简单一个职业化要求,将“地的得”的用法、“作做”的用法搞清楚。这差不多是编辑入门的第一步,有几个人将这第一步跨好了?
我第一次将送审的稿件中所出现的这类错误在博客中列出来,引来诸多网友的痛骂,有关此事,我不想再谈。毕竟,许多意见,并不是职业化的。与非职业化的人谈论职业化要求,是没有意义的。我第二次将这些错误列出来时,我注意到了其中一位网友的评论:“你那里的编辑都是小学文化呀?”
我不知我们编辑是否看到这句话,我预感没有看。我要求大家来看我的博客,因为我将博客的“编辑手记”改成工作笔记了。可是,我怀疑我们的编辑,有几个人真正认真看过。
如果说,连有可能提高自己职业化能力和认识的一些知识、信息甚至是最简单的ABC,我们都无心去了解。那能算是职业化心态吗?
回到最初的话题,如果一个编辑,没有职业化心态和职业化精神,企业能将归宿感给予你吗?除非那个企业想自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