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道——黄晓阳读春秋战国连载

(2007-05-27 14:45:51)
分类: 原创连载
 

王道

——黄晓阳读春秋战国

第一部:西周沉落

王权更替  夏商

    夏原本是禹的号,姒是禹的氏。禹当上皇帝之后,将前面的一切改过来了,定了国号为夏,也确定本族为姒姓。这就是姒姓的起源,后来的史料中,多次出现姒姓,我们因此知道,这些人都是禹的后代,属于帝裔。

    禹执政10年去世,将帝位传给益,益服丧3年,虽然也想像尧和禹一样将帝位抓在手中,毕竟他的根基不够,只好仍将帝位还给了姒家,交到禹的儿子启手中。启不再像前几任那样羞羞答答了,去世前,直接将帝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太康。其后波波折折,传到桀。

    桀是史书所载的第一个暴君,也是一个荒淫之君。

    《史记·夏本纪》:“帝桀之时,自孔甲以来而诸侯多畔夏,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乃召汤而囚之夏台,已而释之。汤修德,诸侯皆归汤,汤遂率兵以伐夏桀。桀走鸣条,遂放而死。桀谓人曰:‘吾悔不遂杀汤于夏台,使至此。’”

    桀到底是暴君还是因为进行某些改革,触犯了权臣利益?我们不得而知。但据已知的历史来看,残暴而亡国,似乎有些天方夜谭,倒是权臣间利益争夺无法平衡,导致叛乱,是改朝换代的最大可能。

    如果仅仅看《史记》,我们会发现,夏桀的经历,和殷纣的经历,几乎一模一样。有关桀的故事时,桀是暴君,汤是万民拥戴的救世主。在商纣王的故事里,纣王是暴君,文王姬昌是万民拥戴的救世主。桀将汤关在夏台,并没有杀,放了,给了汤造反的机会。同样,纣将姬昌关在羑里,后来同样放了,姬昌积极准备造反。

夏朝灭亡,汤取而代之,封夏的后代于杞地,即今天的河南杞县一带。

    此处所说的夏后代,指的仅仅只是桀的后代。夏朝经历多任皇帝,每一任都会分封自己的子女,因而,夏的后代,早已经遍布中原,后来的夏后(侯)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褒氏,费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戈氏等,都是夏禹的后裔。其中延用至今的姓氏仍有夏侯、杞、费、缯、辛等。褒姓在春秋战国时,甚至是大姓之一。

    汤所建立的王朝,名为商,后来改为殷,因此,史家将这一王朝称为殷商,或者商殷,统治约六百年,经历七代三十一位帝王。

    商的始祖是契,同样是黄帝的后裔。契的母亲叫简狄,是有娀氏的女儿,嫁给帝喾为次妃。据说,有一次简狄去河里洗澡,看见燕子掉下一只蛋,拣起来吃了,因而怀孕,生下契(此时这类传说,和后来刘邦的母亲在大河边做白日梦,梦见和龙交配怀上刘邦完全不同。与刘邦有关的传说,显然是为了证明刘邦是龙种。但与契有关的传说,却是因为当时的人们还不懂生殖的奥妙,以为怀孕必然有灵物所致)。契长大后,协助大禹治水有功,因而担任司徒一职。这个职务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教育部长,专门教化人的。后来,契的后人一直继任这一职位,直到汤。

    史书记载,从契到汤,曾先后八次迁都,此说不十分准确,严格说来,应该是八次改封或者八次变换采邑。作为卿大夫,他们不可能拥有自己的都城,只能拥有采邑或国。当时的国,和今天的意义不同,国是城的意思。齐国就是齐城。

    远古时代的帝王和后来我们所熟知的那些帝王,本质上是有不同的。远古帝王,实际只是盟长,在诸多势力雄厚的诸侯拥戴下登上王位。但皇权,并不在他一个人手中,他的下面,还有呈梯次的权力等级。除了帝王之外,还有几大权臣,他们便是方伯,也就相当于后来的伯爵。伯爵是除了帝王之外,惟一有权征伐其他诸侯的人。这样的人,在王朝中有四个,因此称为四伯,汤是其中之一。他们和帝王的关系,实际是议政大臣和议政王的关系,帝王仅仅只是他们的领班而已。帝国权力虽大,但一切政策,均需要和四伯商量,可见当时的皇权,并没有后来那么集中。

    商汤联合四伯中的义伯和仲伯打败了夏桀,建立商朝。

    史料显示,商朝经历了600余年后,一连出了几个荒淫的皇帝,朝廷对诸侯的约束力越来越弱,稍强势一点的诸侯,根本不听命于朝廷,朝廷也丝毫没有办法。只不过,皇帝仍然是天下共主,暂时还没有起来反抗。

    在任何一个社会,反对共主就是谋反。谋反是一条不归路,不能有任何失败。所以,不到万不得己,或者说官逼民反,一般人谁敢不要脑袋去造反?尽管皇帝既愚蠢又荒淫,政权也仍然能够掌握。

    传到乙帝时,其长子是微子启。启的母亲是乙帝当太子时的服侍丫环,地位低微,所以启不具备继承人资格。乙帝的小儿子辛是王后所生,所以立为继承人。乙帝去世后,辛登上帝位。当时中国皇帝还没有后来那么多名堂,又有帝号又有年号什么的,当时基本以名为号,所以史称辛帝。死后,后代君王论功行赏,给了辛帝一个谥号叫纣,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末代君王商纣王了。

    尽管后来所有的骂名全都集于他一身,但这并不是事实。商纣王之黑,是被史官们涂黑的,他的失败,在于和权臣战斗以便加强王权过程中输给了权臣。事实上,商纣王天资聪颖,思维力和执行力都有过人之处,而且力大无比,是当时国内著名的大力士,能徒手与猛兽格斗。远古时代,科技不发达,有力就为王,各部落的首领,也都是以力大取得首领地位,因而,整个社会崇尚的是武力。

    可是,他生不逢时,整个官僚体系已经腐败不堪,臣强君弱,朝廷已经糜烂了。

    也许有人要问我,以何为证?确实,没有任何史料有此记载。但是我们不要忘了,历史总是在不断地重复着曾经发生过的事。几乎每一次政权变更,都重演着一个相同的故事,即朝政被权臣控制,皇帝成了木偶,任其摆布。要么权臣将皇帝请到一边,自己坐上龙椅,实现改朝换代。要么出现一个有能力的皇帝,想改变局面,和权臣直接对抗,最终权臣赢了,权柄在武力之下移交。末世也不可能不腐败,一方面,和平的时间太长了,社会生产高度发达,税收增加,国库充盈。此时,无论是皇帝还是大臣,全都讲求享乐,整个社会弥漫着一股淫糜之风。

    早在商纣王之前的多任皇帝,这种淫糜之风已经形成,身体倍棒的商纣王,又怎么可能不继承这一点?

    现在问题来了。一方面,商纣王想加强王权,将部分权力从权臣手中收回,另一方面,又要加强玩乐,他在皇宫里修建了园林楼台,里面有一个大池子,用酒来当池水,池子边挂着肉,然后让宫里的男男女女全都赤身裸体呆在园子里,通宵达旦在里面玩乐。

    到了纣王时代,伯这个爵位,已经很泛滥,因此,相对权势不重,一个新的爵位代替了伯,即是三公。纣王时的三公为西伯昌、九侯和鄂侯。史书说,三公是由纣王任命的,实际并非如此,三公这种职位,早期或许是皇帝任命,可到了后期,权臣势力大了,皇帝也不得不搞权力平衡。

    这些诸侯们为了加强自己的权势,便将女儿作为礼物送给皇帝,皇帝高兴了,自然对其信任有加。九侯有一个女儿美貌如花,献给了商纣王。商纣王于是让她去酒池寻欢。可这位公主也许是性冷淡,也许是受不了在酒池里和众人淫乐,也可能是偶尔有病身子不适,某次表现出了不乐意。这显然便是对王权的挑衅,商纣王又是极需要加强王权显示权威的,便拿她开刀,对她实行醢刑,将她剁成肉酱。

    商纣王之所以这样做,显然还有更重要的原因。俗话说,打狗看主人。商纣王之所以要处置这个妃子,也正是想打狗欺主,要震慑九侯。九侯虽有实力,毕竟不敢和王硬碰,只好忍着。但三公中的鄂侯和九侯关系密切,他很清楚,三公是三位一体,如果纣王各个击破,下一个很可能轮到自己。所以,他不得不出面,替九侯说话。

    根据史料所记,商纣王抓起鄂侯后,立即下令处以脯刑,就是用斧头将他杀了,制成肉干。西伯昌知道此事后,叹息了一声,便被崇侯虎秘密告发。纣王大怒,立即下令将西伯关进了天牢。

    如果综合整个商朝社会的现状来看,这所有一切,更像是一次有计划有预谋的大行动,目的在于削弱臣权加强王权。不需要仔细考证,我们便能想到一个事实,殷王朝经历了数代君王,和平日久,滋生的不仅仅是淫逸,更重要的是,权臣聚势,王权被架空。

    从历史来看,尧和舜的上台,都是因为大臣权重,王权旁落,最终改朝换代。这样的事情,在后代的历史中一再重演。也有些有为之君,能够力挽狂澜,重掌王权的,经典之例,数不胜数,比如秦始皇幼年登基,大权掌握在母后手里,汉武帝登基时,大权掌握在太皇太后手里,康熙登基时,大权掌握在权臣手里。失败的案例,更是不胜枚举。清末慈禧太后历经几代皇帝,几乎没有一任皇帝真正掌握了皇权。

    纣王登基时,大权是否掌握在三公手里,没有史料记载,但这种可能不仅存在,而且存在的可能性在百分之九十五以上。

    为了重掌王权,商纣开始了他的行动。你可以认为这是一场改革,也可以认为这是在进行权力的殊死斗争。他重用了几位大臣,比如世代为兵将的恶来父子以及费仲等人。这些人在史家笔下,都成了最谀媚的人物,但从后来的表现看,恶来父子绝对不是小人,也不是恶臣,不仅忠君,而且能力超群。可见史家所记,并不完全是事实。再说最为史家们谈论的酒池肉林,会不会是商纣的一种策略,以便韬光养晦,积聚力量对付三公?

    三公虽然强势,毕竟还不敢轻易将皇帝赶下台。他们的想法是驾空皇帝,让他当个傀儡,以便自己掌控大权。所以,形式上,他们还是要尊皇权的,并且将自己的女儿送给皇帝享乐,以加强君臣之间的亲密性。

    纣王为什么要搞酒池肉林?既有可能像史书所说,他是一个荒淫无度的皇帝,为了满足自己的淫欲,但还有另一种可能,他要麻痹自己的政敌,让人觉得他是一个花花太岁,不将他放在心上。正所谓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纣王想起到的效果,便是一鸣惊人。

    有何为证?男人心理为证。纣王搞的那个酒池肉林,里面的女人,全都是他自己的女人。世界上有哪个男人肯随便将自己的女人让给别的男人?除非这个男人为了达到什么目的。从古至今,以自己的女人作为武器者多,作为玩乐资源提供大家共享者,除了这个被史家写成这样的纣王,再难以见到。何况,远古时代,战争的目的之一便是抢夺女人,更不可能作为共享资源。因此,这种说法的可信度是值得怀疑的。

    如果换一角度解释纣王的行为,一切就都合理了。

    纣王的目的是为了打击九侯以及以九侯为首的三公势力。他有意让九侯的女儿去充当靶子,命令她和宫里的其他人,包括王公大臣淫乐。对于王妃身份又是权臣女儿的她来说,自然是奇耻大辱,但对于那些被笼络的大臣来说,连女人都愿意和自己共享,这样的王,还不值得自己忠诚吗?此举可谓一举几得。王妃不肯干这件事,恰好中了纣王的计。他杀了这个妃子,并且剁成肉酱。应该说,他的目的,并不在这个妃子本人,而是要敲山震虎,对付王妃的父亲九侯。

    由于措手不及加上王权的威慑,九侯完全没有反抗之力,迅速被削弱。

至于三公中的另外两位,在这一重击中清醒,难免兔死狐悲,意识到如果不奋起还击,下一个很可能就是自己。鄂侯跳了出来,西伯昌也跳了出来。表面上,他们是在指责纣王荒淫,维护九侯,实际上,他们是在维护自己的利益。如此一来,斗争迅速白热化,纣王也确实是个强势皇帝,他没有退让,而是快刀斩乱麻,迅速将鄂侯和西伯昌抓了起来,并将鄂侯处死,制成肉干。

    从纣王对待三公的手法来说,他是一个很有分寸的人,一个杀了,一个瓦解了,一个关了一段时间之后放走。

    解决了三公,纣王以为剩下的那些权臣容易对付了,因此开始着手剪除三公的党羽。

    显而易见,三公之所以敢于猖獗,除了本人握有重兵,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在朝廷掌握了一批重臣。这些人不除,终究会形成新的势力。

    纣王操之过急了,九侯虽然受到重击,可势力还在,随时可以集结。鄂侯被杀,其爵位没有剥夺,后人承袭了这一爵位,力量仍然雄厚,而且对纣王心怀畏惧和仇恨。西伯回到了封地,虽然受了些惊吓,却也知道这个王不那么容易控制,迟早会对自己再次动手,因而暗中准备,和九侯、鄂侯以及其他死党暗中联络,迅速形成了一个反对纣王的同盟。在此情况下,纣王原本应该团结其他大臣,孤立分化三公,逐渐将王权巩固之后,再动大手术。可纣王急于求成,过余相信自己的实力,不该动手的时候动手了。当然,这里可能还有一个原因,权臣势力太大,他们已经开始暗中集结,对于纣王来说,已经到了生死存亡关头,他如果不动手,人家就会对他动手,因此,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可纣王忽视了一点,他的对立面,并不仅仅只是王公大臣,还包括自己的亲兄弟们。最明显的是,微子作为长子,未能登上王位,心中一直都是不服的,他早已经联络了王叔比干以及其他兄弟,以纣王荒淫无度、不适合做皇帝为由,想趁机作乱。

    这些人中,地位最高的是比干。纣王因此对比干动手,将他抓起来,挖出了他的心。微子见势不妙,逃走了,另一位兄弟箕子吓坏了,只好装疯,希望能逃过一劫。纣王根本不相信他是真疯了,将他抓起来关押。其他参与其事的人,有些被抓被杀,有些逃了。

    历代君王中,煮豆燃豆箕的事很多。商纣王也干了,可他毕竟不是一上台或者上台不久就干了这件事,而是过去了好多年。为什么过去了好多年才干?既可以解释成他觉得自己的地位还不够稳固,不方便激起大变。同时也可以解释为,他其实是想和这些亲族和平相处的,可这些亲族却在背后搞鬼,想夺取他的王位,他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才痛下杀手。

    史书并没有记载这次宫廷内乱的细节,但是,从周武王随后率兵而到这一点来看,显然是内外勾结。只不过宫廷里的政变被强势的纣王血腥镇压了。毕竟要杀的人太多,一时间,失去了领军人物。周武王又趁机进攻,因而酿成了历史上著名的牧野大战。这场大战,周武王只有5万人,而纣王的军队有70万。怎么打,周武王都不可能胜利。可历史就是这么奇怪,周武王以造反之军,竟然打败了数倍于自己的朝廷军队。

    有关这一点,史学家们是无法解释的,想来想去,他们找到了一个自以为是的答案,那就是纣王无度,民心向背。否则,似乎再也无法解释了。

    有关牧野大战,周武王是否真的只有5万人,我们根本无法找到根据。可以肯定的是,此时的纣王,由于平叛,杀了太多人,以至于军队内除了恶来父子,再无人可用。

    周武王杀了商纣王,作为共主,整个纣王一族,从此被灭了。

    按理说,纣王还有许多叔伯兄弟,这些人难道不反对周武王?他们还是王国的贵族,每人手中都握有重兵吧?如果他们起来反对周武王这种犯上作乱的造反行为,周武王能够顺利建立周朝吗?

    这里有几个原因。其一,按照封建制度,王族后裔虽然都享有封国,但是,他们的武装力量非常弱。朝廷不允许他们建立自己的野战军,仅仅只准他们建立少量的警察部队。这些部队是缺乏战斗力的。此外,纣王为了强干弱枝,采取了两面作战的原则,一方面削弱王公大臣的势力,另一方面,又将自己的叔叔、兄弟们除掉了,少数还没来得及除掉的,也都不再站在他这边。

    周武王砍下商纣王的头,将其挂在太白旗竿上示众。同时,又释放了箕子,修缮了比干的坟墓,为纣王处死的其他王公大臣平反昭雪,还封纣的儿子武庚禄父随续香火,继续当殷部落的首领,又封微子于宋,封殷的其他后代为诸侯。

这样做,等于告诉人们,只是因为纣无道,我才不得不替天行道,不关你们的事,你们还是可以当诸侯,享受荣华富贵。王族其他诸侯会想,如果纣在位,说不准哪一天我们就人头落地了,现在周武王杀了纣,等于是救了我们的命。

    史书说,周武王觉得世人对于帝这个称号已经失去了信心,因此不再用,而是称王。

    这里面可能有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毕竟武王是造反的,天下还有大量诸侯是汤的后嗣的情况下,他不敢轻易称帝,否则可能酿成天下大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