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一个极其有趣的现象,中国是一个方言大国,每个方言区,都有一些极其特殊的方言,或者可用普通话发音,无难以用普通话解释,或者可用普通话解释,却无法与汉字对应。
比如湖南话中的“策”。初看“越策越开心”,怎么都不明白这个名称的策字是何意,后来才知道,原来,湖南人将吹牛、开玩笑之类的调侃叫“策”。策是什么?就是“闲扯蛋”,因此,故意这个策字,是由扯字变异而来。只不过,扯含有贬义,而策变成了中性词,外延也比扯大了许多。
没有到过广东之前,便听说了“买单”这个词,并且觉得形象生动,接受得理所当然。那时也知道,这个词是广东词。岂知到了广东,本地人均不承认这个词,因为他们说的是“埋单”而不是“买单”。
为什么是埋单而不是买单?就像长沙话为什么是策而不是扯一样。埋单的蕴意,要比买单宽泛得多丰富得多。
第一次听广东人解释埋单,讲了一个心理现象。说是有一种将单盖着送出去的意思,大概是怕被请客对象有心理负担,无论是便宜了还是贵了,对于被请的客人来说,都不是一件好事,所以单需要“埋”。
事后才知道,这个解释有点现在恶搞的味道,与这个词的实际意义相距甚远。
第二次便听人解释说,在广东话中,埋其实有“来”、“靠”的意思。所谓埋单一词,并非以顾客为主体的表述动态,也就是说,并不是表示顾客主动性的付款,而是以场馆老板为主体的一句日常用语,意为:“单来了”。
也就是说,老板看到客人走向收银台,因此对收银员说:“单来了”。
单来了有好几重意义。
第一层意义,老板对收银员说,单来了,表示提醒。希望员工在银钱方面小心,对待顾客热情,别怠慢了客人。
第二层意义,表示老板的开心。有单来了,证明有钱来了。老板不断地大声喊叫埋单,实际是在宣示一种生意兴隆。是说给隔壁左右的老板听的。
第三层意义,和普通话中“福到了”意义相似,表示“财到了”。单就是财,财就是福。所以,单到了,实际也就是福到了。
粤语发音中,埋和买,与普通话发音刚好相反。普通话的买,粤语发普通话的埋音,而埋则发买音。
由上面的例子可知,埋在粤语中,和普通话的埋,意义完全不同。
粤语中的埋,主要有“来”的意思,也有“靠”的意思。埋字在粤语中的使用极其广泛。
如汽车靠站,称为“车埋站”,靠近或者走过来,叫“行埋”,近一点,叫“埋口的”,近身叫“埋身”,占位或者入座,叫“埋位”,收尾叫“埋尾”。和谁在一起,叫“同埋”,引伸后,将“和”也称为“同埋”。
如果不能理解一个词的准确词义,便望文生义地直译,结果可能非常可笑。
比如将埋单译成买单,仅从字面解释,便显得荒唐。干嘛要买单?单不过是一张纸而已,根本不值钱,将单买下来,有意义吗?何况,你也没有买下单,单还是被人家收回去了。因此无法准确地解释“买单”一词,有些介绍文字,便干脆说“买单”就是付账,甚至说埋单是错误的用法。
如果说买单还有些接近原意的话,搞定就更加的荒唐了。
定的中文意思有确定的意思,代表着程度。搞定,实际等于将某件事彻底完结。比如说,某人说:你把某某某给我搞定。这话等于“你去把某某某给我做了”。但实际上,粤语用的是“搞掂”而不是“搞定”,搞掂的意思仅仅只搞妥当而已,可以理解成保质保量地完成某项目标任务。“将某某某搞掂”,仅仅只是指将某某某人的事情办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