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商旅论道 |
早期,李嘉诚建楼,只出租不出售,有人说这是因为他投资谨慎的作风决定的,并且是他最终获得巨大成功的法宝。这显然是一种曲解。
李嘉诚投资谨慎吗?一间小小的塑料厂,李嘉诚苦苦经营了7年,仍然没有确定主打方向,由此可见,李嘉诚确实是异常谨慎。但如果再看看其他一些投资项目,就很难和谨慎两个字挂上钩了。
他和欧洲经销商签下的那份合约,总额是他生产能力的100倍。这无疑是一块大肥肉,能够吞下,确实是一口吃出个大胖子。相反,如果吞不下呢?肯定被撑死。
这单生意用计算机肯定没法算,如果算了,可操作性绝对是负数。对于那些在商场摸爬滚打多年,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同样多的大富商来说,同样是没法算的。他们每遇一次机会,肯定会根据以往的经验进行一次风险评估。这单生意的风险指数实在太高,一旦失败,便意味着不仅全盘皆输,甚至是给别人打一辈子工都无法还清债务。再用那句俗话说,这是因为所有鸡蛋,都放在一只篮子里。连亲舅舅都不肯为他担保,道理很可能就在这里。
可李嘉诚做了,这显然是一次巨大的冒险。
另一次冒险,便是和北美客户所做的那笔生意。当然,签约时并没有风险,关键风险在于签约之前。为了获得这份合约,李嘉诚决定重新建设工厂,而且是按照完全现代化标准建设。这需要很大一笔钱。这笔钱从何而来?此前他虽然赚到了第一个100万,可那些钱要投入北角工业大厦建设,惟一的解决办法就是贷款。
这笔合约如果能够签下来,危机警报自然解除。可不怕一万只怕万一。万一签不下来,李嘉诚这些年的奋斗绩效,就会付之流水。
这难道不是冒险?
长江实业上市之后的最初几年间,香港股市楼市大跌,由1700点跌到800点,跌幅已经超过50%,此时已经跌得够惨了。可是,下跌趋势仍然没能止住,下一年继续暴跌,似乎永远没有止跌的时候。
此时的李嘉诚,却在大举购置房地产。这是不是冒险?
对于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来说,完全不冒险而事事谨慎,实在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不冒风险,亦步亦趋,事业也不可能有大的发展。遇到特别机会时敢于冒险,是企业家成功的重要前提之一。
但另一方面,冒险并不是盲目的,头脑发热的。你得有冒险的基础,有自己的底线。
李嘉诚第一次冒险,是因为他经历了一次失败的沉重打击,正是那次打击,让他掌握了一个最基本规则,无论大小生意,最本质还在于产品质量,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有了质量保证,在数量上寻求突破,进行一番冒险,是值得的,他也是有信心的。
至于第二次冒险,表面上看来,确实险象环生。一旦人家不和他签约,他便会陷入空前困境。但另一方面,他对自己的产品有信心,对香港这个行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有信心。他从而建立了一个基本判断,人家既然派人专程来港,是真心实意想做成这笔生意。他将自己的生产车间建成全香港最好,人家只要签约,没有理由不和他签。
当然,他也有自己的底线。退一万步,就算人家不和他签。他的工厂,机器是旧的,厂房已经太小,早已经不再适应企业发展的规模。进行这次大规模的改建扩建是完全必要的,只不过,如果没有这笔合约,他可以用几个月甚至一两年来完成这次改建,有了这笔合约,他只用一个多星期就完成了这一工程。
至于放手在房地产市场一搏,表面上看虽是冒险,实际上,李嘉诚同样是深思熟虑,同样留有余地,紧紧地把握了自己的底线。
以1973年长实上市后第一次发行新股为例,当时发行的是110万股,募集资金1500余万,用于收购一间公司的楼盘。当时股市虽然大跌,楼市也是跌到一塌糊涂,但还远远没有跌到谷底。此时无论是介入股市还是楼市,似乎都不是最佳时机。李嘉诚在此时置楼,不是冒险又是什么?可是,他所买入的这幢楼,未出售之前每年的租金便有300万。回报是20%。有这样的回报率,就算股市和楼市再跌,他也无惧了。事实上,1976年,股市楼市回暖,这幢物业的租金,已经升到了500万,回报率超过了30%。
至于后来,楼市继续下跌,他仍然坚持买进,所冒的风险,就更少了。人家只是因为头寸问题才不得已卖楼,他在此时介入,每一次出手,回报率都极其丰厚,哪里还有什么风险?
由此可见,投资谨慎,并非商场致胜的法宝。冒险是必要的,但你一定得有自己的底线。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