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啊,请到天竺来吧——北印度游记(十四)


标签:
lp钟楼蓝城遗孀焦特布尔 |
十四、蓝色之城焦特布尔
在钟楼旁边有不少的水果档和小食摊,水果SHAKE做得又浓又好喝,而且明码实价,不再搞老外价,让我们喝得开心,这一大杯水果SHAKE下肚,甚至可以省下一顿。而几家挺有特色的煎旦店也很吸引人,把煎好的旦夹在面包里,再放上各类香料,确实挺不错。其中有一家还把LP对它们店的推荐放大贴在店面上,一见游客,就指着那推荐,游客多数会停下来吃它两个煎蛋。而且店主还准备了好几个大本子,让客人留言,其中一本是中文版的,主要给中国、台湾、香港等客人留言,我在那上面给它留了个“无敌双蛋,以形补形”的绝佳广告。
晚上,以为温度会降低一些,怎知到天台上,吹过来的风都是熨人的,地面上来不断的散着热气。夜色中的梅兰加尔古堡在灯光中显得柔和而亲近。
睡下的时候才发觉吊扇是没有档位的,要不不开,一开就是最大的,而且就在我们的床的上方,那风吹得人无法睡,但关了又同样热得人没法睡,更要命的是床上铺着厚厚的垫子,简直就如睡在火海里一样。我干脆把床单铺在地上去睡,但还是太热,一夜都在“烙饼”,到了三点,号称在长江四大火炉之一武汉酷热中熬大的肖峻,也终于熬不住了,干脆抱一床单上了天台。我出去看了看,楼梯的大理石扶手到了半夜了,竟然还是火熨着,于是我也打消了上天台睡的念头。
早上起来上天台遥望,蓝色的焦特布尔在晨光中安静而祥和,这和白天那酷热浮躁的那个焦特布尔相差太远了,风也开始清凉了,这是一天是最好的时刻。见状我们赶紧又睡了一觉。
我相信在如此的气候环境,仍然能够聚集如此多的人,最终形成一座城市,梅兰加尔古堡是最重要的因素,他是如此的雄伟壮观,以致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抬头仰望的时候,都会发出一声惊叹。它建在一座125米的山上,城堡和山石连成一体,有一种令人震憾的荡气回肠之美。
我们沿着上山的通道,走进了这个令人畏惧的建筑伟业中。我们一直没有找到它售票的地方,其实是入门的时候就走过了,由于今天这里搞活动,有许多当地的要员在这里开会,因此可能就免了游客250RB的门票,一下省了五百,我们俩挺开心的,说晚上要去吃顿好的。
城堡里有强悍的防御工事,也有温暖的享乐场所,这几乎也是印度古代王朝城堡必然的内容。而这里的城墙由于是在山上的原因,显得极其险要,从城墙里探出的大炮直指山下的老城,而老城仿佛知道它们得到的不是威胁而是保护,安静的展示着它迷人的深蓝。焦特布尔的这种蓝色也充满了神秘与诡异,除了传说中的能够驱除蚊虫外,我相信更多是宗教的原因。
比较特别的是城堡入口不远的门旁,有十五个小小的手印,它们是王公曼.辛格的遗孀们SATI(自我祭献)的标记,她们是焦特布尔王朝最后的遗孀,1843年她们把自己投入到王公葬礼的火堆去了,这些手印至今仍然被供奉着,吸引着无数虔诚的目光。很难说这是一种怎样的感觉,我们中国古时也有生人陪葬之类的,但那都是强迫性,甚至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葬的。而像这些遗孀那样以一种自觉自愿的心态去自我祭献,则更需要一种宗教的精神力量。尽管近代的印度已经立法严禁这类的自我祭献,但时而今日,这种SATI仍然时有发生。
梅兰加尔古堡是个迷人的地方,我们本来可以看得更多,呆得更久的,但由于强烈的太阳,令我们有些行色匆匆,反而呆得最久的是里面有风扇有咖啡厅,我们看着那些穿着整齐礼服的人从会场出来,感觉像看游行一样。
由于我们晚上十一点才坐火车去杰伊瑟尔梅尔,而我们中午就出了梅兰加尔古堡,客栈早上九点就要退房,我们只得把行李寄放客栈里。
从中午开始的大半天,我们都在和太阳捉迷藏,由于此时的游客太少,许多为游客服务的店都停业了,我们只得到处找能坐下来休息的地方。算下来,我们在一个新开的酒店的咖啡厅里呆了个把小时,我们又在一个酒吧(极少有的)里喝了瓶啤酒(很贵),又呆了个把小时,后来发现一家有冷气的商场,旁边还有开着冷气的麦当劳,太棒了,我们又在那呆了两三小时。
晚饭我们找了LP介绍的一家挺好的餐厅,边吃边熬时间,里面竟然还有印度歌舞表现,可惜看不了多少,我们到时间要走了。
我们在很短的时间里掠过了蓝城焦特布尔,但这里毕竟是一个神奇的地方,我们就这么一掠过,梅兰加尔古堡仿佛已经压在了我们记忆的深处,而那片神秘而又动人的蓝色,已经迅速透过了我的眼帘,挂在我的心门之上。
夜色掩不住我们的不舍,我们登上火车,奔向我们行程的最后一站——金色之城杰伊瑟尔梅尔。
不知不觉不等于忘记,你不再出现在我的眼前,可你已在我的心中就位。
————泰戈尔《鸿鹄集》
焦特布尔钟楼
钟楼旁边的集市
夜色中的梅尔加尔古堡
日出蓝城
梅兰加尔
梅兰加尔
古堡里的十五个手印
古堡内部
城上的大炮面对着下方的蓝城
古堡里昔日皇帝与妃子享乐的地方
蓝色之城
LP介绍的煎蛋店
煎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