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雨啊,请到天竺来吧——北印度游记(三)

(2010-05-25 08:45:30)
标签:

宗教

种姓

恒河沐浴

印度教徒

泰戈尔

 

四、恒河边上的瓦拉纳西


雨啊,请到天竺来吧——北印度游记(三) 瓦拉纳西段的恒河向北流

 

使生如夏花般绚烂,死如秋叶般静美

            ————泰戈尔《飞鸟集》

 

瓦拉纳西是一个读起来相当脆口的名字,有点儿类似我们读香格里拉、玛吉阿米等的。但很明显,我们并不是为了这个名字好听而去的,我们上冲着恒河去的。

 

恒河是印度的圣河,发源于青藏高原7000多米的冰河,最终在印度的加尔各答出海,流域经过北印度的大部分地区。恒河以印度教徒在此沐浴祈祷闻名,“无论如何死前一定要去一次瓦拉纳西”或“死要死在瓦拉纳西”是印度教徒的心愿,由于印度教徒在印度占83%,因此这也几乎是所有印度人的心愿。而这个心愿是在宗教意义上的心愿,与我们中国人说的“死在柳州”希望得到一副好棺木,是完全的两码事。

 

印度教教徒认为人生有四大乐趣:住在瓦纳纳西,结交圣人,饮恒河水,敬奉湿婆神。就算不能住在这里,但一生无论如何也得来这里一次,洗脱罪恶和痛苦。濒死之前他们也会尽其所能来到这里,希望肉体在这里火化,骨灰撤进恒河,以求死得其所。

 

然而我们许多去过瓦拉纳西的朋友都会说,瓦拉纳西太脏了,恒河太脏了,我甚至看到一个广为流传的图片贴子,叫做《看了这个你就不想再去印度了》,贴子的图片就是恒河边的的烧尸的场面,以及最终把尸体放入恒河的情景,一般人都认为比较恐怖。但去年我在尼泊尔完整的看过烧尸的过程,并没有什么,甚至没有害怕或是新奇的感觉,我想这只是人生一个必然的过程。因此我来之前我就想着一定要去沐浴恒河,我想都到了这地方不沐浴一下圣水也太可惜了。

 

其实人死后的这种处理还是非常环保的,只是过于密集的在一个地方表现,就造就了这样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印度教徒相信恒河的流水能够把他们带回到最该去的地方,这个地方或许叫做天堂,我想它或许也可以叫做自然。

 

人生是短暂的,也是漫长的,生命的价值决定了他的长度,生命的意义决定了它的力度,生命的经历决定了他的厚度。生与死只是两个原点,人生的过程才是重点。

 

蝴蝶计算的,不是月份,而是刹那,蝴蝶乃有充足的时间。

                                 ————泰戈尔《流萤集》

 

从科学的意义上看,恒河的水无疑混浊的,毕竟整个瓦拉纳西吃喝拉撒的所有生活垃圾都倾进恒河,怎可能不脏呢?但能够成为圣河,我想也必然有它的道理,毕竟恒河的发源是青藏高原七千多米的冰河之上,可以说是天上的河,源头绝对是冰清玉洁的。在印度人口并没有膨胀的古代,生活垃圾很少,我相信恒河一定也是冰清玉洁的,因此才会被认为是印度教大神湿婆发梢上的水汇成的,在那时的河水中沐浴,更容易产生河水能够洗刷罪孽这个功能的思想;另外,恒河的整体流向是东南方向的,而只有在瓦拉纳西这一段恒河是向北流的(确实是有点神啊),而湿婆的宿所是在北方的西藏,水流的方向朝着神明的方向,因此更具有神圣的意味。

 

整个瓦拉纳西都是建在河的右岸的,绵亘十多公里,而它的左岸,却完全是荒芜之地,这在其它地方难以想象。有不少说法解释这个现象的存在,有认为左岸是肮脏的,有认为左岸有滩涂不适合建房等的。我认为原因还是比较好理解的,因为印度教徒喜欢清晨沐浴,而在河的右岸面对的就是东边,可以面对着日出沐浴,这是比较重要的。

 

我们从鹿野苑坐三轮来到瓦拉纳西,找到了烟子她们曾经住过的PUJA客栈,空调房要价600RB,和她们说的价相差较大,解释是现在需要开空调,电费很高,如果没有空调的房可以降到300RB,没有办法,这么热的天气没有空调实在是难受,只有接受了600RB的空调房。这家客栈其实很一般,唯一的好处是它有一个在瓦拉纳西差不多算是最高的天台,在天台上可以全景看到瓦拉纳西,也可以看到近在咫尺的恒河。

 

与城里如迷宫般的巷道相比,恒河边上就宽阔多了,靠着河边的建筑几乎都是古建筑,全是当年各地王公贵族们修建的神庙或宿处,建筑大多雄伟而又精美,你几乎可以看到延续几公里的古建筑,河边的有无数的GHAT(沐浴场与阶梯,或叫河坛),可以想象这在昔日悟河沐浴的场景是何等的辉煌啊!

 

如今这些建筑都残破不堪,有些已经倒塌,有些上面来了个不沦不类的加建,像是一块块难看的补丁,基本上都变成了普遍百姓的住宅了。真是“旧时王谢堂前鸟,飞入寻常百姓家”。

 

但恒河的宗教功能并没有像这些建筑一般式微,它更加的广泛化和大众化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交通的便利,现在有条件来瓦拉纳西的人比以前多得多了,可以说瓦拉纳西的恒河边上永远都是人满为患的,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贱民都可以在河边占据一席之地,卫生环境控制不住也就可以理解了。

 

河坛还是一如既往的热闹着,它肩负着太多的希冀,承载着太多梦想,它包容着一切,又抛弃一切。

 

作为一个老外,我们在瓦拉纳西比较固定的项目就是逛河边,坐游船、看庆典、等日出、拍沐浴,最后就看你有没有勇气再跳进恒河里沐浴一回了。当我慢慢走进河中,河水如融融的春波,我早就忘记了恒河水是否脏的问题了。我想,在恒河中,水永远是纯净的,只有人才是污浊的。虽然我没有寄望这一沐浴就能洗刷我此生的罪孽,但能够在恒河沐浴一回,也算是莫大的荣幸。

 

在瓦拉纳西,我和肖峻都有同样的疑惑和叹惜,既然恒河沐浴之风从未消停,缘何众多的河坛和宗教建筑却似江河日下?既然瓦拉纳西一直都是印度的宗教文化的要地,为何瓦拉纳西城市公共的管理力度却是如此之弱?尽管属于民主国家政府的管理力度较难体现,那么宗教的力量呢?到底是制度的原因还是经济的原因?也许我们找不出答案,因为我们还不太清楚印度的体制,我们也不太了解印度的宗教。我们把答案交给后来者。

 

而瓦拉纳西的印度人似乎并没有像我们那样喜欢疑惑的生活着,他们无论贫富,无论高种姓和低种姓,人们在恒河边上都自然平和的生活着。我们经常都会不明白,印度有着严格的种性制度,从我们中学历史课本上就有介绍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大级别的种姓,再加上一个在社会最底层的贱民,如此巨大的生活水平的差异,怎能让印度人还能拥有自然平和的心境,怎能让他们能够安于这样的现状呢?

 

尽管从上世纪圣雄甘地的年代印度就宣布了取消种姓制度,但事实上时至今日,种姓的区分仍然清晰的存在着;尽管现在印度的选举制度中贱民也有资格参选,而且规定了必须有一定比例的入选率,但这也更加说明了种姓制度依然存在的事实。

 

我想能够让人们安于现状的的原因,大多来源于宗教的力量。他们的大多数人与我们的大多数人最大的区别是,我们活着只为一生,而他们活着并不只为一生,他们的心底拥有着“来世”这个丰富而又宽广的世界。他们认为人生都是轮回的,今生是前世的报应,也是为来世积德的过程,自已的身份是必然的不能改变的,只要他们在今生能够积善,来世必有好报,因此他们能够坦然的接受今生的一切。

 

恒河,是一条从天空流向大海的河,也是一条从今生流向来世的河。

 

我们在河坛上看到不少尸体正在火化,我们也看到不少尸体正在源源不断的运往瓦拉纳西,白烟飘上天堂,骨灰撒进恒河。我们注视着恒河的流水,那上面其实有我们所有人的倒影。

 

让死者拥有不朽的名誉,让生者拥有不朽的爱情。

  ————泰戈尔《飞鸟集》

 

雨啊,请到天竺来吧——北印度游记(三)
恒河日出中的瑜珈者
雨啊,请到天竺来吧——北印度游记(三) 恒河游船

雨啊,请到天竺来吧——北印度游记(三)
古老的寺宇
雨啊,请到天竺来吧——北印度游记(三) 恒河沐浴

雨啊,请到天竺来吧——北印度游记(三) 恒河祭河仪式上的祭师

雨啊,请到天竺来吧——北印度游记(三) 恒河日出

雨啊,请到天竺来吧——北印度游记(三)


雨啊,请到天竺来吧——北印度游记(三)

雨啊,请到天竺来吧——北印度游记(三)

雨啊,请到天竺来吧——北印度游记(三)  虔诚的沐浴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